【题目】下图为某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曲线及验装置图。图一反映了该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大致关系(其中光合速率曲线I的光强为光饱和状态,其他四条曲线的光强未达到光饱和点,且Ⅱ、Ⅲ、IV、V曲线的光强依次减弱,V的光强最弱)。图二是研究天竺葵植株的生理变化装置图,请据题意分析回答
(1)图一所示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略__________(低于/高于)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5℃时,Ⅱ曲线的净光合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CO2的吸收速度相对值表示)。
(2)若想利用图二中的裝置研究呼吸作用,则A瓶中可盛放试剂________________,来检测呼吸作用的产物。若研究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来定量地表示。
(3)植物有木质部和皮部两个输导系统。韧皮部汁液中通常主要是蔗糖,也有无机盐离子、植物激素等。生长素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植物激素,在某些部位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称为极性运输,但是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_____________。由于植物激素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人们成功合成了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于 9 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 非极性运输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纵坐标可表示真正光合作用强度(实线对应的纵坐标值)或呼吸作用强度(虚线对应的纵坐标值),因此,图一有两类曲线,一类是真正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一类是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Ⅱ、Ⅲ、IV、V曲线的光强依次减弱,由此可知在某一温度下,真正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增加而逐渐增强;综合各真正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可知,在30-35℃之间,植物真正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则真正光合作用强度的最适温度即处于该温度区间。由呼吸作用强度曲线可知,呼吸作用强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其强度逐渐增大。
(1)由图可知纵坐标为CO2固定或释放的相对值,若是CO2固定的相对值则代表总光合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若是CO2释放的相对值则代表呼吸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是看各曲线的最高点对应的温度值,很明显大约处于30-35℃之间,而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之间,故真正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略高于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5℃时呼吸作用速率为11,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是20,故净光合作用速率是真正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20-11=9。
(2)呼吸作用的产物CO2可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进行检测,故A瓶内放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化学反应的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量或单位时间内生成物的增加量来表示,故研究天竺葵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速率),一般可利用单位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表示。
(3)生长素在幼嫩组织中为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而在成熟组织中则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是致人患胃癌的重要诱发因素,下列对幽门螺杆菌表述正确的是
A. 能进行光合作用 B. 无核膜,但有核仁
C. 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区 D. 能进行有丝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三位科学家,他们是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门扎,表彰他们在研究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
生物体感受氧气浓度的变化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这依赖于特定的信号识别系统。科学界对氧感应和适应调控的研究开始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缩写为EPO)。当氧气缺乏时,肾脏分泌EPO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比如当我们在高海拔地区活动时,由于缺氧,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开始生长出新的血管,制造新的红细胞。这几位科学家所做的正是找出这种身体反应的分子机制,如下图所示。
他们发现这个反应的“开关”是缺氧诱导因子(简称H蛋白)。H蛋白可作用于细胞核中的低氧调节基因,控制机体EPO的水平。EPO和H蛋白除了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结合并激活涉及代谢调节、血管新生和肿瘤等过程的众多其他基因。当细胞转变为高氧条件时,H蛋白的数量急剧下降,仅当缺氧时该蛋白才能激活低氧调节基因。那么,推动H蛋白降解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VHL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V蛋白的缺失,VHL病人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肿瘤,涉及脑、骨髓和肾上腺等多个重要器官,肿瘤组织会增生异常的新血管。在H蛋白被纯化的第二年,科学家发现V蛋白可以通过氧依赖的蛋白水解作用负向调控细胞中的H蛋白含量。
H蛋白控制着人体和大多数动物细胞对氧气变化的复杂又精确的反应。通过调控H蛋白,为治疗贫血、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开辟了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1)肾脏分泌EPO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的过程发生了细胞分裂和___________。红细胞增多可提高运氧能力,这是因为___________。
(2)氧气以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当氧气浓度正常时,可引起H蛋白的降解。H蛋白的含量动态变化,有利于细胞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3)据上文可知,医生观察到VHL病人在脑、骨髓和肾上腺等多个重要器官均产生肿瘤,从而初步确定“多发性肿瘤”为该病的临床表现,该过程使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是___________(填“不完全”、“完全”)归纳法。
(4)氧气感应机制使细胞能够调节新陈代谢以适应低氧水平,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H蛋白和A蛋白共同作用,激活低氧调节基因
b.氧含量恢复正常时,进入细胞核的H蛋白减少
c.V蛋白功能丧失,细胞无法激活低氧调节基因
d.因V蛋白的缺失,VHL病人的H蛋白含量低
e.H蛋白的氧依赖性降解是分子水平的精细调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糖类概念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物质①是蔗糖
B.若③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则③是糖原
C.若构成物质②的碱基有胸腺嘧啶,则某种单糖A为核糖
D.若④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则某种单糖A不能作为能源物质被细胞氧化分解供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植物细胞部分膜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属于哪一部分,按①②③④顺序依次是
A.细胞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核被膜
B.细胞膜、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
C.线粒体膜、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叶绿体膜、细胞膜、线粒体膜、核被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1)据生态位内涵可知:每种生物占有各自的空间,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变化梯度中所居的地位。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按其______________来确定的。
(2)在某时期内该草场蝗灾严重,为了掌握灾情,对该草场的几种蝗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①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_________模型。当蝗虫密度小于15只/m2时,______________虫采食,不能促进牧草再生长。
②为避免农药灭蝗虫带来的环境污染,现在实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蝗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的控制蝗灾,此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防治。该草原群落的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为某种植物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无叶绿体,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这是一种需氧型生物,细胞壁对它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C.该细胞含核酸的结构只有线粒体和细胞核
D.该示意图是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a、b、c三组红细胞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实验,浸泡一段时间后其细胞形态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细胞内液的渗透压,a组的比b组的高
B. 浸泡过程中a组细胞失水量小于c组细胞失水量
C. 若向a组烧杯中加入少量葡萄糖,则其细胞可能会皱缩后恢复原状
D. 上述实验中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而消耗ATP的数量比较:c>b>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