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1.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苔草带到沉水植物带,地表分布不同类型生物,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对3、4带植物影响差异较大的生态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或波长.如果气候条件适宜,从苔草带阶段最终将演变为森林阶段.
(2)图乙为鱼Ⅲ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在此图中,在t1时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是该湖区对该鱼的环境容纳量(K值).
(3)小瓜虫寄生在鱼皮肤中,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其属于消费者.若图甲中的生物组成食物网,则不应包括的图中生物是腐生菌.
(4)科研人员对该池塘由浮游藻类、鱼Ⅲ和鱼Ⅳ三个环节组成的一条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XYZ
GP和NPGP=55.6×102
NP=1.3×102
GP=176×103
NP=6×103
GP=59.3×106
NP=50.5×106
NP/GP0.020.030.85
R54.3×102170×1038.8×106
未利用--62.8%99.7%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初级消费者消耗能量多一些).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3%.

分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粪便中,其余成为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呼吸外,其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一部分成为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其余被下一营养级摄入.
3、生态系统的能量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物种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解答 解:(1)从苔草带到沉水植物带,地表分布不同类型生物,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对3、4带植物影响差异较大的生态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或波长.如果气候条件适宜,从苔草带阶段最终将演变为森林阶段.
(2)图乙中,t1时该鱼类种群的数量为$\frac{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降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该湖区对该鱼的环境容纳量(K值).
(3)小瓜虫寄生在鱼皮肤中,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其属于消费者.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若图甲中的生物组成食物网,则不应包括图中的腐生菌.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分析表格可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仅为176×103÷59.3×106=0.3%,小于10%-20%,可能的原因是丙未被乙利用的能量太多.
故答案为:
(1)水平    光照强度或波长(答出“光照”即给分)    森林
(2)增长    环境容纳量(K值)
(3)消费者   腐生菌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初级消费者消耗能量多一些)     0.3%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四川彭州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 题型:选择题

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白纹伊蚊。其可能的原因是

A.杀虫剂造成白纹伊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白纹伊蚊种群没有基因的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图表示与生长素有关的两组实验,请分析回答:(ABCD表示琼脂块,云母片具有不透水特点)

(1)甲实验测得A、B两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大体相等,预期乙实验中C、D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多少的关系是:C>D(填“>”、“<”或“=”).这说明单侧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2)一段时间后,乙实验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向右弯曲生长,而甲实验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直立生长,该结果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某同学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对淀粉和蔗糖的分解作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用到的淀粉酶最适pH是8
B.a处理是将两试管置于常温下相同的时间
C.该实验中显色剂不可用碘液代替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和蔗糖的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有关现代技术实践的问题:
(1)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是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制作泡菜时,有时坛内会长一层白膜,这是酵母菌繁殖形成的.
(2)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先调PH再灭菌;一般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法灭菌.
(3)下图为花粉植株的培育途径

为了挑选到单核期的花药,一般通过镜检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细胞核进行染色.有些花粉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常用图中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有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之间没有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4)现有乙醇、乙醚和乙酸乙酯,沸点依次为78℃、35℃和77℃,应选择乙酸乙酯作为溶剂从植物组织萃取胡萝卜素,理由是具有较高的沸点,不与水混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黏附到宿主细胞膜表面;第二步,病毒被内吞形成内吞体,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在内吞体里经过宿主蛋白酶的酶切处理,变成激活态糖蛋白,暴露出受体结合位点,内吞体膜上的受体分子插入该病毒表面糖蛋白顶端的凹槽里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启动病毒膜与内吞体膜融合,并释放病毒的遗传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宿主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防止该病毒的扩散
B.该病毒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直接被浆细胞识别
C.该病毒侵染人体细胞并释放其遗传物质的过程依赖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D.未来可根据激活态糖蛋白顶部的凹槽设计多肽抑制剂,来阻断该病毒的入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分布在新疆新源县山区的第三纪遗存亚欧最大面积的野苹果林因遭遇“外来生物”小吉丁虫肆虐,受灾面积已达六成.小吉丁虫将卵产于树干表面,幼虫从果树表皮进入内部蛀食皮层,成虫则以树叶为食,导致果树迅速干枯死亡.
(1)调查小吉丁虫卵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小吉丁虫产卵需要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温度与光照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2)这片野苹果林构成的群落中,野苹果树最高,居于最上层,各种杂草较矮,居于较下层,说明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杂草在野苹果树分布较为稀疏的位置比较茂盛,而在野苹果树下则数量很少或者不存在,这说明该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杂草与野苹果树间具有竞争关系.
(3)从野苹果林最初被发现至今,人们为保护野苹果树,大量去除野苹果林中的杂草,人类活动的增强也使野苹果林中的动物大量减少,人类的这些活动使野苹果林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大大降低了野苹果林的抵抗力稳定性.
(4)果园中,有一条食物链为:果树(W1)→蚜虫(W2)→七星瓢虫(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frac{1}{10}$W1,其原因是果树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蚜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可能产生的物质是(  )
A.丙酮酸B.ATPC.酒精D.乳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某高等生物基因型为AaBb,图为其某一时期的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减数第二次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B.许多个该基因型的个体自交,后代胚的基因型有9种,胚乳的基因型为16种
C.②与④的分离体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①与③的自由组合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该状态下的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且该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