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乳酸菌可以利用乳酸、葡萄糖等为营养物质 | |
B. |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每一阶段,都有ATP的形成 | |
C. | 结核杆菌不能在一般的培养基上培养 | |
D. |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属于腐生菌 |
分析 1、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stackrel{酶}{→}$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stackrel{酶}{→}$6CO2+20[H]+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stackrel{酶}{→}$12H2O+34ATP.
2、植物细胞无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stackrel{酶}{→}$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2丙酮酸+4[H]$\stackrel{酶}{→}$2CO2+2酒精.
3、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属于生产者.
解答 解:A、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可以利用葡萄糖等为营养物质,不能利用乳酸为营养物质,A错误;
B、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各阶段都能产生ATP,其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
C、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不能在一般的培养基上培养,必须有宿主的活细胞才能生存,C正确;
D、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区分、细胞呼吸的过程、寄生等相关知识点,难度适中.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疟疾病区的人群镰刀型贫血症携带者的数目比按照概率计算出来的数目少 | |
B. | 这种隐性突变的纯合子将全部患有致命的镰刀型贫血病 | |
C. | 正常基因的纯合子可能患疟疾而死亡 | |
D. | 杂合子既不患贫血病,对疟疾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Ⅰ2的基因型为aaX BX B或aaX BX b | |
B. | Ⅱ5的基因型为BbX AX A的可能性是$\frac{1}{4}$ | |
C. | Ⅳn为患两种遗传病女孩的概率为$\frac{1}{32}$ | |
D. | 通过遗传咨询可确定Ⅳn是否患有遗传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育出完整的植株 | |
B. | 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 |
C. | 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原的菌株 | |
D. | 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蓝藻是原核细胞 | |
B. | 细胞结构简单 | |
C. | 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 |
D. | 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省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4分)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②过程 | |
B. | A与a的分离发生在①过程 | |
C. | M、N、P分别代表 16、9、3 | |
D. | 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