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 组别 | 酶相对活性 | ||
7.0 | 7.5 | 8.0 | |
对照组 | 20.54 | 20.67 | 20.62 |
实验组 | 24.89 | 25.78 | 26.67 |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5、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解答 解:(1)脂肪酶能水解橄榄油但不能水解淀粉,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2)每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酶和底物,分别置于30、35、40、45、50、55、60℃水浴环境中20分钟后,测量底物量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确定脂肪酶的最适温度.
(3)因工业上需要在不温度条件下应用该酶,若要测定酶液分别在40、50、60℃温度下保存2小时后的酶活性变化,实验思路是设置三组实验,每组加入等量脂肪(橄榄油),分别加入在40、50、60℃温度下保存2小时后的脂肪酶,在适宜条件进行反应,一定时间后测量各组酶活性.
(4)研究一定浓度的Mg2+(10-4mol/L)对酶的活性影响,已知该酶的最适pH值范围为7.0~8.0,实验结果如下,结果说明:在pH为7.0~8.0范围内,一定浓度的Mg2+能提高该脂肪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
(1)专一性
(2)确定脂肪酶的最适温度
(3)设置三组实验,每组加入等量脂肪(橄榄油),分别加入在40、50、60℃温度下保存2小时后的脂肪酶,在适宜条件进行反应,一定时间后测量各组酶活性
(4)在pH为7.0~8.0范围内,一定浓度的Mg2+能提高该脂肪酶的活性
点评 本题结合实验过程,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其次要求考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能得出实验结论.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2.5% | B. | 25% | C. | 50% | D. | 1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不同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的融合 | B. | 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的融合 | ||
C. | 完整的两个植物体细胞的融合 | D. | 植物花粉细胞的两两融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中也有35S标记 | |
B. | 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均不死亡 | |
C. | 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 |
D. |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技术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题干中“生物类型”是指基因多样性 | |
B. | 除草剂使种群内抗性基因突变加快 | |
C. | 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 | |
D. | 除草剂交替使用是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措施之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