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如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B.由乙图可知,包埋效果最好的海藻酸钠浓度是唯一的
C.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D.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较高,主要原因是增加了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且应用范围较广.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此时的酶活力最高;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因此酶活力较低.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显著下降.

解答 解:A、由甲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游离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酶变化明显,说明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且应用范围较广,A正确;
B、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凝胶的孔径较大,固定化酶容易流失,所以酶活较低,浓度大难以形成凝胶珠,故由乙图可知,包埋效果最好的海藻酸钠浓度是唯一的,B正确;
C、由丙图可知,当使用次数多于3次时,酶活力显著下降,C正确;
D、固定化酶优点是不溶于水,易于产物分离,可反复使用,能连续化生产且稳定性好,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黑身、直毛黑身、分叉毛
雌蝇$\frac{3}{4}$0$\frac{1}{4}$0
雄蝇$\frac{3}{8}$$\frac{3}{8}$$\frac{1}{8}$$\frac{1}{8}$
请回答: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BbXFXf;♂:BbXFY.
(3)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灰身直毛、灰身直毛.
(4)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子杂合体的比例为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严重冲击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伦理道德观念的技术是(  )
A.克隆人B.设计试管婴儿性别
C.基因检测D.植入前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关于固定化酶中用到的反应柱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应物和酶都可以自由通过反应柱
B.反应物能通过,固定化酶的颗粒不能通过
C.反应物和酶都不能通过反应柱
D.反应物不能通过,酶能通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所示的固定化方式中,适宜固定化酶的方法是(  )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肝移植后的患者因使用免疫抑制剂常出现细菌感染而使生存质量下降.有学者就细菌感染对移植肝免疫排斥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
(1)实验一:将若干健康、状况相似、体内无病原体的大鼠均分为G1、G2、G3三组.各组大鼠移植A类大鼠肝脏,肝移植术后处理方法见表1.处理n天后,检测各组大鼠的排斥反应程度,结果如表2.
表1 肝移植术后的处理方法
组别注射试剂
G1生理盐水(灭菌)
G2大肠杆菌菌液
G3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
表2 肝移植术后的处理结果
组别排斥反应程度较轻个体比例排斥反应程度中等个体比例排斥反应程度较重个体比例
G1017%83%
G250%33%17%
G383%17%0
①移植器官中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②环孢霉素A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减弱(加强/减弱)免疫系统功能.
③据表2可知,G1组免疫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本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感染减弱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程度,但其作用较免疫抑制剂弱.
(2)实验二:提取实验一处理n天后各组大鼠的淋巴细胞,将其用A类大鼠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处理,之后置于CO2培养箱内培养.观察各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相对值的大小用于反映经A类大鼠细胞表面某些蛋白质处理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强弱).与G1组相比,G2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感染对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有减弱作用.
(3)实验三:机体中的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Th1和Th2两类细胞.Th1分泌的蛋白IFN-γ、Th2分泌的蛋白IL-4均可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测定实验一处理n 天后各组大鼠淋巴细胞中指导上述蛋白质合成的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如表3.
表3 相关mRNA的相对含量
组别IFN-γ mRNA相对含量IL-4mRNA相对含量
G11.4900.887
G20.7051.741
G30.6302.039
由表3推测,与G1组相比,G2组和G3组大鼠促进了T细胞分化成为Th2细胞,减弱了T细胞分化成为Th1细胞.
(4)综合该系列实验的结果推测,细菌感染通过改变肝移植大鼠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T细胞分化方向,导致其此类大鼠的免疫排斥反应程度降低.此项研究为患者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虫基因的提取和运输需要专用的工具和运载体
B.运用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可能通过花粉传递到近缘作物,从而造成基因污染
D.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是通过检测棉花细胞中是否含有抗虫基因来确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钙离子B.葡萄糖C.呼吸酶D.纤维蛋白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所示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核内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情况.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减数(减数、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DNA的含量变化曲线.
(2)图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是乙.
(3)图中表示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是甲.
(4)处于C→D段的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E→F段的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