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下列各组物质全部属于内环境的是(  )
A.血红蛋白          呼吸酶           DNA聚合酶
B.受体              载体             消化酶
C.二氧化碳          尿素             维生素
D.糖原              麦芽糖          血浆蛋白

分析 1、人体的细胞外液有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解答 解:A、血红蛋白、呼吸酶和DNA聚合酶都存在于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受体、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它们都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二氧化碳、尿素和维生素都属于内环境,C正确;
D、糖原储存于细胞内,麦芽糖是植物二糖,它们都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明确细胞内的成分及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如图是利用小鼠制备抵抗埃博拉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给小鼠多次注射同一抗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
(2)给小鼠注射的抗原是灭活后的埃博拉病毒,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要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原因是B淋巴细胞无分裂能力,
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图中,筛选1为了获得杂交瘤细胞,筛选2为了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制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除了运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外,还要运用技术,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30,那么一个由1条肽链共280个氨基酸所组成的蛋白质在形成过程中共产生的水分子数是(  )
A.279B.280C.5022D.362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在恐惧、严重焦虑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所以需要不断合成
B.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心脏,作用于靶细胞
C.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中的某些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D.人感到恐惧时的各种反应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剐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遵循,并说明理由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A、a、b、b、D、d.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有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请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
(2)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等级高度(cm)数量(株)
a级h≤10120
b级10<h≤3062
c级30<h≤10032
d级100<h≤30016
e级h>300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3)该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灭,焚毁了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②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基因型引入前,原地引入后5年,本地引入后8年,本地 
AA51%57%61% 
aa11%17%21%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没有进化.判断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4)研究某草原能量传递关系获得下列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最流动方向.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填数字序号).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服,这一部分能很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⑤箭头所示(填数字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1表示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中①、②、③表示有关细胞),图2表示此过程中某阶段的细胞.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细胞Ⅱ中含一个染色体组
B.该过程中,图1中的细胞Ⅱ、Ⅲ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C.正常情况下,细胞Ⅳ可能的基因型有四种
D.图2对应于图1中的②,细胞Ⅳ的基因型为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人体内各种理化性质的稳定依靠的是各器官的协同配合,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B.人的血糖调节只有激素调节参与
C.人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条件反射,在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人体长期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症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
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鼠置于10℃环境中,乙鼠置于30℃环境中作为对照,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些不妥之处,请提出改进意见:(至少三点)
应增加两组小白鼠的数量,避免偶然因素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甲乙两组小白鼠的健康和生理状况应该一致,实验前应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赞同 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BD.

(4)请你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甲鼠被破坏了下丘脑后,与乙鼠相比较,除了体温不能保持相对恒定之外,在实验中还能直接观察到哪些异常生理现象或症状?(至少写出两项)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②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食欲减低,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尿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