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一个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然后放回原环境中培养相当于连续复制两轮的时间后,细菌DNA组成分析表明(  )
A、
3
4
轻氮型、
1
4
中间型
B、
1
4
轻氮型、
3
4
中间型?
C、
1
8
中间型、
1
8
轻氮型
D、
1
2
轻氮型、
1
2
中间型?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专题: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将14N的细菌放于15N环境中复制一次,每个模板DNA可产生2个子DNA分子均为14N、15N的DNA即中间型DNA,而这两个中间型DNA放回原环境(14N)中再复制两次后各产生4个DNA,共8个子DNA,这8个子DNA中有2个含15N,其余均为“只含14N”,即中间型DNA应为
1
4
,轻氮型DNA应为
3
4
解答: 解:14N的一个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复制一轮的时间,由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所形成的子代中每个DNA分子都是中间型;再放回原环境中培养复制两轮的时间后共形成8个DNA分子,而带15N标记的DNA链只有两条,所以子代有
1
4
中间型,
3
4
轻氮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示为肌肉细胞膜,则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Ⅰ→Ⅱ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b过程不需要能量和载体,不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为了探究赤霉素含量与生长素的关系,某研究小组用豌豆进行相关实验,下表记录了相关操作及部分数据.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操作 完整植株 去顶 去顶+生长素
赤霉素(mg/g) 3 0.5 10
A、“完整植株”组与“去顶+生长素”组形成对照
B、生长素显著影响赤霉素的合成
C、赤霉素不能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植株内生长素上升的同时,赤霉素会大幅度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关系的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
A、在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完成
B、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传递到蛋白质,遗传信息通过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得到表达
C、在同一个生物体内,不同的体细胞核中相同的DNA分子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一般不同
D、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多,转录成的mRNA分子也多,从而翻译成的蛋白质就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下列对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经搅拌与离心后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B、离心速度太快,含35S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少量含有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与叶绿体都由双层膜构成,内外膜化学成分的含量相同
B、叶绿体是唯一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C、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中功能有别
D、核糖体在各细胞内的分布和功能都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新物种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无关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从某种真核细胞中提取出大量核糖体,放入含有下列几种有机物(其中的氮原子已被15N标记)的培养液里,假设培养液里含有核糖体完成其功能所需的一切物质和条件.请回答:
(1)实验中,核糖体所需要完成的功能就是把上述物质中的[]
 
,通过
 
方式合成多肽(蛋白质).
(2)实验中所用的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内的
 

(3)假如上述能合成多肽的有机物只有一个,且合成的多肽中这些有机物都用到,合成的多肽称为
 
肽,可能有
 
种.
(4)实验中,检测到某一多肽含20个15N,则该多肽最多有
 
个肽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
 
.试简述理由: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