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关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仁与某种D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不同细胞的细胞核数量和结构都是相同的
C.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RNA和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运输通道,但遗传物质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解答 解:A、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错误;
B、不同细胞的细胞核数量并非相同,有些细胞有多个细胞核,B错误;
C、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如图中,图1、图2分别是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细胞含有8条染色单体B.图2所示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
C.图1所示细胞对应图3中BC段D.图2所示细胞对应图3中的AB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图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ATP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渗透作用,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原尿中渗透压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差值减小,重吸收水分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4)已知抗利尿激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促进蛋白A插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中,从而加快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中水分子的重吸收,由此可知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现有一只比正常个体多了一条第Ⅱ号常染色体的三体雄果蝇(基因型为AAa),在产生配子过程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该三体在减数分裂中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且染色体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三体雄果蝇产生的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A:Aa=2:1:1:2
B.该果蝇与aa的雌果蝇杂交,子代中Aa个体的比例为$\frac{1}{3}$
C.含a的配子和含Aa的配子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D.若某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a,则其染色体条数为5或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如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
B.与第一次注射相比,第二次注射的抗原对机体的作用更快更强烈
C.第一次注射机体进行的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二次注射机体进行的是特异性免疫
D.特异性免疫是通过记忆细胞发挥作用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是有关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乙、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内
B.甲、乙两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丙过程不需要酶的催化
C.甲、乙、丙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甲、乙、丙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是通过体液定向传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B.内环境中发生的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C.维持内环境中低Na+、高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Ⅰ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请回答相关问题.

(1)第I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内比膜外电位高(填“高”或“低”)70mV.微电极刺激神经元A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 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无影响.从II、III组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幅度更大,其原因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 作用.
(3)拔牙时疼痛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 形成痛觉.为减弱疼痛,医学上可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麻醉类类药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在一个充满N2和充足CO2的透明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记几株某种植物幼苗,测得容器内幼苗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植物积累有机物速率最快的时刻是第1h时
B.5~7h呼吸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氧气含量增多
C.第9h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D.10h后光合速率为0的原因可能是停止光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