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一条多肽链中有氨基酸1 000个,则作为合成该多肽链模板的信使RNA和用来转录该信使RNA的基因分别至少有碱基
A. 3 000个和3 000个B. 1 000个和3 000个
C. 1 000个和4 000个D. 3 000个和6 000个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因此,有人把细胞核比喻为细胞的“大脑”或者细胞的“控制中心”。下列事实不能表明这一观点的是
A. 黑色美西螈的细胞核与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后的重组细胞会发育成黑色美西螈
B. 失去细胞核的变形虫不能摄取食物,对外界刺激不再产生反应
C. 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其细胞中会出现两个细胞核
D. 细胞分裂时,核膜、核仁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生物膜系统
B.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膜
D. 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回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
(1)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____。
(2)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 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生态交错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越趋干旱,草本植物逐渐占优势,直到最后该地区只遗留了大片的草原,这属于群落的___演替。
(4)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________,导致该种害虫的_______明显降低,从而减轻害虫的危害,上述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属于______防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南瓜果型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能稳定遗传的南瓜品种长圆形果和扁盘形果为亲本杂交,子一代均为扁盘形果。据此判断,________为隐性。
(2)若上述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则杂交得到的子一代自交,预测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上该实验的结果是:子一代均为扁盘形果,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扁盘形∶圆球形∶长圆形=9∶6∶1。依据实验结果判断,南瓜果形性状受________对基因的控制,符合基因的__________(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4)若用测交的方法检验对以上实验结果的解释,测交的亲本基因组合是AaBb×aabb。预测测交子代性状分离的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核 DNA 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个 DNA 分子均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一般能与两个磷酸分子相连
C. DNA 分子的全部碱基中,若 C 占 30%,则 A 占 20%
D.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 A、T 碱基以氢键连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若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两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两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 组 步 骤 | 红粒管 | 白粒管 | 对照管 | |
① | 加样 | 0.5mL提取液 | 0.5mL提取液 | C |
② | 加缓冲液(mL) | 1 | 1 | 1 |
③ | 加淀粉溶液(mL) | 1 | 1 | 1 |
④ | 37°C 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 |||
显色结果 | +++ | +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C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方案:
I.红粒管、白粒管各加入相应提取液0.5mL,使α-淀粉酶失活;
II.红粒管、白粒管各加入相应提取液0.5mL ,X处理。
如上法实验操作并显色测定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I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II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___________ 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