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 5℃ | 10℃ | 20℃ | 25℃ | 30℃ | 35℃ |
光照条件下CO2 吸收量/mg•h-1 | 1 | 1.8 | 3.2 | 3.7 | 3.5 | 3 |
黑暗条件下CO2 释放量/mg•h-1 | 0.5 | 0.75 | 1 | 2.3 | 3 | 3.5 |
分析 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故黑暗条件下CO2的释放量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在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故光照条件下测得的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
据图分析:图1中,①叶绿体基粒,②是叶绿体内膜,③是叶绿体外膜,④是叶绿体基质,A是有机物.图2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
解答 解:(1)a、光合作用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分离光合作用的色素常用纸层析法.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消耗ATP,产生ADP和磷酸,所以④叶绿体基质中的磷酸含量较高.此时ADP的转运方向是④叶绿体基质向基粒①转移.
(2)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光合作用总量=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25℃时总光合速率=3.7+2.3=6;30℃时总光合速率=3.5+3=6.5,故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
②假设呼吸速率不变,植物在25℃时,一昼夜中植物积累量为净量(可用CO2净量表示),吸收的CO2净量=3.7×15-2.3×9=34.8mg.
(3)若用该图装置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且测量指标为装置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则该装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将小烧杯中的蒸馏水换成CO2缓冲液或碳酸氢钠溶液,以稳定二氧化碳的浓度,为使测得的O2变化量更精确,还应再设置一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容器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死的植物幼苗和CO2缓冲液,以消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光源与装置的距离或改变灯泡的功率来控制光照强度.
故答案为:
(1)a.类囊体薄膜 纸层析法
b.④叶绿体基质 ④→①
(2)①增加 ②34.8 mg
(3)将小烧杯中的蒸馏水换成CO2缓冲液或碳酸氢钠溶液 死的植物幼苗和CO2缓冲液 改变光源与装置的距离或改变灯泡的功率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温度、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实际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设计并完善实验,处理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能量 | 3.56 | 12.80 | 10.30 | 0.48 | 226.5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物体内的信号分子都是大分子化合物 | |
B. | 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不一定位于细胞膜上 | |
C. | 信号分子必须通过血液或组织液的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 |
D. | 酶也属于信号分子,该物质能使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顺利进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DD、dd是纯合子、Dd是杂合子 | |
B. | 遗传因子决定性状是独立的,不相融,不消失 | |
C. | 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 |
D. | F1产生的含D和含d配子是1:1,且受精时结合机率相等,故F2性状分离比为1: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正常情况下细胞都要经过发生、生长、成熟、衰老和凋亡的过程 | |
B. | 细胞分裂可以无限进行下去 | |
C. |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 | |
D. | 高度分化的细胞有可能永远失去增殖的能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均发生质壁分离,但随后乙细胞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
B. | 均发生质壁分离,但随后甲细胞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
C. | 均发生质壁分离,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
D. | 均发生质壁分离,随后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杂合体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体 | |
B. | 猪的白毛和黑毛,马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 |
C. | 隐性性状就是指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没表现出来的性状 | |
D. |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