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本题中的关键信息有四个:
一是植物A“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和“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该信息是解答第(2)小题的重要依据,抓住关键词“夜间”,就可以答出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没有光反应.
二是“在上午10:0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该信息是第(3)小题的重要解题依据,由于植物A气孔白天关闭,无法吸收空气中的CO2,所以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对植物A的暗反应没有影响.
三是“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该信息是解答第(4)小题的重要依据,植物A的气孔白天反而关闭,可能是它生活在炎热干旱的地区,气孔白天不关闭就会导致植物A因蒸腾作用失水过多而死亡.
解答 解:(1)夜晚时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H],因此植物A夜晚不能合成C6H12O6.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同时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也能用于光合作用,因此可来源于液泡和线粒体两种细胞器.
(2)由于A细胞的CO2是由细胞内部提供,故C5含量与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无关,因此没有变化;而B细胞吸收的CO2减少,同时C5消耗减少,短时间内其来路不变,因此细胞的叶绿体中C5含量增加.
(3)植物叶片的气孔既是吸收CO2的通道,也是水分蒸腾的通道.植物A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而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这说明植物A是在炎热干旱的环境中生存的,白天关闭气孔是它保存水分的生存策略,这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如果用图2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且测量指标为装置中O2含量的变化,为排除环境等因素即CO2的浓度对实验的影响,故需将小烧杯中的蒸馏水换成CO2缓冲液或碳酸氢钠溶液.为使测得O2的变化量更精确,还应再设置对照,该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故实验变量是否进行光合作用,故对照组设计方法为该装置的容器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死的植物幼苗和CO2缓冲液.
故答案为:
(1)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碳反应提供所需的ATP、NADPH 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和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的
(2)植物A基本不变,植物B上升
(3)炎热干旱 长期自然选择
(4)将小烧杯中的蒸馏水换成CO2缓冲液或碳酸氢钠溶液 该装置的容器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死的植物幼苗和CO2缓冲液
点评 本题是材料信息题,本题以该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加工、运用以及知识迁移等能力,考生要能够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光合作用的过程进行解题,难度适中.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男孩下丘脑受到损伤,不会导致他的
A.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B.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C.睾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D.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单细胞生物能独立进行一系列生命活动 | |
B. | 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 |
C. |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
D. | 多细胞生物必须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 |
B. | 摩尔根用类比推论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 |
C. | 克里克在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沃森和他共同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
D. |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代号 | 甲 | 乙 | 丙 | 丁 |
性别 | 雌 | 雄 | 雌 | 雄 |
体重 | 78克 | 76克 | 99克 | 101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微量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只是含量很少而已 | |
B. | 微量元素是维持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元素 | |
C. | 细胞中所有微量元素的总和少于3% | |
D. | 微量元素的含量很少其作用也很小甚至没有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 |
B. |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 | |
C. | 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可能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
D. | 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