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能产生等位基因 B.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C. 自然条件下突变率较低 D. 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都是不利的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养殖场饲养的红眼鹌鹑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褐眼个体,长大后发现是雌性
(ZW)。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用红眼雄性个体与之交配,F1均为红眼,雌雄比例1:1。F1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2中出现褐眼个体,且均为雌性。
(1)褐眼为 性性状,判断依据是 。
(2) 推测控制褐眼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
(3)若要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褐眼群体,必须得到 个体,获得的方法是 。
(4)设计实验证明上述(2)的推测成立,写出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A、a表示),并用文字说明对实验结果的预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图2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迁走,则草的多样性会 。鹰和野兔虽为捕食关系,但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叫做 。
(2)图2中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字母作答),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字母作答)。
(3) 净光合速率是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没有发生破裂,不同于细胞坏死
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天内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下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BC段较AB段CO2增加减慢,是因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
B. CO2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 FG段CO2下降不明显,是因为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减弱
D.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当人体饮水不足,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内稳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在下丘脑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
B.垂体将加快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C.下丘脑在此调节过程中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无机盐的重吸收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桑基鱼塘是比较典型的水陆交换生产系统,随着生产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这种系统产生了很多变形,图中是桑基鱼塘的一个改良系统。
(1)鱼塘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该生态系统中“猪兔羊”所属的生态成分是 。
(3)如图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若A表示初级消费者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其 ,C表示 。若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若图乙代表能量流经蚕的变化示意图,则蚕传递给“猪兔羊”的能量体现在图乙的箭头 中。
(4)塘泥肥桑的原因是塘泥中的 能将粪便、残渣等分解成 以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
(1)图甲可能是下列哪种细胞( )。
A.玉米的叶肉细胞 | B.酵母菌 |
C.蓝藻 | D.洋葱根尖的分生区细胞 |
(2)图乙中的3是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时,温度升高使A的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
(3)图丙中B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
(4)若图丁所示细胞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体液免疫,则该细胞是________,与所需物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非膜性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曲线最能正确表示K+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个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3.8%。则该DNA分子中A+C的含量占
A. 47.6% B. 50% C. 23.8% D. 5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