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 |
B. | 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 |
C. | 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 |
D. | 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
分析 1、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2、分析系谱图:根据该系谱图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也可能是伴性遗传病,但女患者的父亲正常,因此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A、由于女患者的父亲正常,因此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A正确;
B、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因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可能相同,B错误;
C、若为显性遗传病,则母亲不一定是纯合子;若为隐性遗传病,则子女肯定是纯合子,C错误;
D、该病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子女中的2个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父亲,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根据系谱图推断其可能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组别 | 处理(光照强度为Q) | 真正光合速率 (μmol CO2•m2•s-1) | 相对气孔开度(%) | 水分利用效率 | |
A | 对照 | 大气CO2浓度 | 27.05 | 50 | 1.78 |
B | 干旱 | 22.55 | 35 | 1.87 | |
C | 对照 | CO2浓度倍增 | 31.65 | 40 | 2.45 |
D | 干旱 | 23.95 | 30 | 2.5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 |
B. |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
C. |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
D. | 噬菌体增殖时,需利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合成逆转录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人的褐眼对蓝眼为显性,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某家庭的双亲皆为褐眼。其甲、乙、丙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是收养的(非亲生孩子)。甲和丙为蓝眼,乙为褐眼。据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A.孩子甲或孩子丙是收养的
B.控制双亲眼睛颜色的基因是杂合的
C.控制孩子甲眼睛颜色的基因是纯合的
D.该夫妇生一个蓝眼男孩的几率为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O2和CO2以图中a方式通过细胞膜 | |
B. | 被动转运过程有时也需要膜蛋白的参与 | |
C. | 图中①②④都能运动,而③一般不能运动 | |
D. | 图中c可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过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密码子是D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 | |
B. | 合成上述多肽链时,转运亮氨酸的tRNA至少有3种 | |
C. | mRNA一个碱基(箭头处)缺失,缺失后的mRNA翻译出的第5个氨基酸是半胱氨酸 | |
D. | 若该基因中编码半胱氨酸的ACG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说明ACT是终止密码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号染色体 | X染色体 | ||||
M | m | N | n | L | l |
体大 | 体小 | 奔跑快 | 奔跑慢 | 花斑 | 棕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能量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双向流动,但流动形式不同 | |
B. | 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是双向流动,且流动速率基本相同 | |
C. | 生物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信息种类可相同也可不同 | |
D. | 人细胞中遗传信息在DNA与RNA间可双向传递,但场所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