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生物乳腺发生器产品是抗凝血酶Ⅲ(其成分是蛋白质),该转基因技术是通过绵羊乳腺细胞产生抗凝血酶m分泌到乳汁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叙述的错误是(  )
A.抗凝血酶Ⅲ的合成部位在核糖体
B.组成抗凝血酶Ⅲ的基本单位之间通过肽键相连
C.抗凝血酶Ⅲ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乳腺细胞分泌到乳汁中
D.抗凝血酶Ⅲ的加工部位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分析 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多肽,多肽进入内质网中,内质网对其进行加工和运输,然后再经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解答 解:A、根据题意可知,抗凝血酶m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A正确;
B、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蛋白质中氨基酸之间以肽键连接,B正确;
C、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通过胞吐的方式从乳腺细胞分泌到乳汁中,C错误;
D、分泌蛋白的加工部位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以及细胞器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掌握蛋白质的结构,明确生物大分子一般通过胞吞或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调查某农田田鼠数量时,在设置2公顷的调查区内,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48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44只,其中带标记过的个体11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该地区田鼠种群密度为96只/公顷.
(2)被捕获过一次后的田鼠重捕时比未捕获过的田鼠更难捕捉,导致该区域田鼠的实际值比调查出的理论值偏小.(偏大/偏小)
(3)如果田鼠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呈J型,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特性.
(4)直接影响田鼠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5)用样方法调查该区域蒲公英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6)调查该区域土壤动物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将一定量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注入健康家兔的体内并测定注射前后家兔尿量、血糖浓度及尿液中的葡萄糖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前实验后
尿量(滴/min)028
血糖浓度(mmol/L)8.418.6
尿糖程度-+++
A.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能促进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B.可用双缩脲试剂在水溶液加热条件下来检测尿液中的血糖
C.注射葡萄糖溶液后家兔血浆中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会升高
D.实验后家兔肝糖原和肌糖原的贮存量可能会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

A.碱基序列 B.碱基数目 C.的比值 D.碱基种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科学家发现了生物体内的第21种氨基酸-硒半胱氰酸(R基为-CH2-SeH).由两个硒半胱氨酸和三个谷氨酸(R基为-(CH22-COOH)所构成的含有一条肽链的化合物,其名称、游离羧基数目分别为(  )
A.四肽,5B.四肽,4C.五肽,4D.五肽,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某种细菌以自由扩散方式吸收乙醇、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下列有关这两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前者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后者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ATP
C.前者只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D.后者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1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物是动物,判断依据是A图所示分裂时期不形成细胞板(细胞壁)结构.
(2)图C为后期,该细胞中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条数分别为8,0.
(3)图中染色体:DNA=1:2的有B、D(用字母表示).
(4)以下图2所示中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变化曲线的是A

(5)若此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这一变化叫做细胞分化.此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
(6)若此细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转化为癌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2016年诺贝尔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奖励他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细胞自噬指的是细胞在不利条件下,可通过降解自身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 量,从而维持生命.细胞自噬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的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会损伤,线粒体会被自噬小泡包裹而成为“自噬体“,“自噬体”可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结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若某酵母菌的线粒体均遭“损伤”,则此时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终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溶液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原因是溶酶体中含有多种(填物质),该物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溶酶体除了在“细胞自噬”中起作用外,还具有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的作用.
(3)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被细胞重新吸收利用或排出细胞外,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科研小组通过如图1所示的几种育种方法,分别获得了矮秆抗锈病新品种.已知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分别用E、e表示),抗锈病对不抗锈病为显性(分别用F、f表示),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矮秆不抗锈病通过射线照射获得植株B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此方法的优点包括提高了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2)获得植株A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A占的比例为$\frac{1}{16}$;淘汰F2中其他3种类型,剩余的矮秆抗锈病植株在自交,则在的F1的矮秆抗锈病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frac{3}{5}$.重复该实验,偶尔发现某一F1植株(植株甲)自交,其后代只出现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且比例为3: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植株甲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或染色体结构变异);请在图2中标出植株甲体内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及F、f染色体上的位置.
(3)图中①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能诱导植株C染色体加倍是因为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培育植株D的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