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高安中学迁入新校10年,校园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各种鸟类数量大量增加.其中雀形目雀科动物麻雀在前7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
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
A.这7年中麻雀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6年时麻雀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麻雀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麻雀种群数量的两倍

分析 1、根据表格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3、分析表格数据,发现第1年-第7年期间增长速度是不停的发生改变,故种群数量不是呈现“J”曲线增长的.在第4年左右增长速度最大,之后逐渐变小了,种群数量呈现“S”曲线增长,在数量大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解答 解:A、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7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第6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C错误;
D、由于在$\frac{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T-DNA可能随机插入植物基因组内,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用此方法诱导拟南芥产生突变体的过程如下:种植野生型拟南芥,待植株形成花蕾时,将地上部分浸入农杆菌(其中的T-DNA上带有抗除草剂基因)悬浮液中以实现转化.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收获种子(称为T1代).
(1)为促进植株侧枝发育以形成更多的花蕾,需要去除顶芽.
(2)为筛选出已转化的个体,需将T1代播种在含(一定浓度的)除草剂的培养基上生长,成熟后自交,收获种子(称为T2代).
(3)为筛选出具有抗盐性状的突变体,需将T2代播种在含(一定浓度的)盐的培养基上,获得所需个体.
(4)经过多代种植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盐突变体.为确定抗盐性状是否由单基因突变引起,需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进行杂交,再自交1代后统计性状分离比.
(5)若上述T-DNA的插入造成了基因功能丧失,从该突变体的表现型可以推测野生型基因的存在导致植物的抗盐性降低.
(6)根据T-DNA的已知序列,利用PCR技术可以扩增出被插入的突变体基因片段.其过程是:提取植株的DNA,用DNA连接酶限制酶处理后,再用DNA连接酶将获得的DNA片段连接成环(如图2),以此为模板,从图中A、B、C、D四种单链DNA片断中选取B、C作为引物进行扩增,得到的片断将用于获取该基因的全序列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病毒疫苗的研制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现在研发的第二、三代病毒疫苗都基于DNA重组技术而建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代疫苗是以编码病毒抗原蛋白的RN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的作用获得目的基因,再利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这些工具酶构建重组质粒.形成的重组质粒与经过氯化钙溶液(Ca2+)处理的大肠杆菌细胞混合转化大肠杆菌,扩增大肠杆菌以获得大量的抗原蛋白.
(2)在构建好的重组质粒中,引导目的基因表达的序列是启动子,它是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
(3)第三代疫苗即“DNA疫苗”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DNA注射到动物体内,该DNA可在人体内翻译(转录和翻译/表达)出相应的抗原蛋白.
(4)现代对于基因工程产品安全性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目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食物安全方面、生物安全方面、环境安全方面三个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是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注:①HindⅢ,BamHⅠ、SalⅠ为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分别为-A↓AGCTT-、-G↓GATCC-、-G↓TCGAC-.
②影印培养法是一种类似“盖章”的接种方法.用灭菌的丝绒布制成的“印章”将培养基A上菌落中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B的相同位置上,待培养一段时间后,将两种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的菌落做对比.
(1)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应选用限制酶SalⅠ和HindⅢ对目的基因和质粒进行切割.以保证重组DNA的序列是唯一的.
(2)用影印培养法是为了筛选出导入了目的基因的农杆菌,培养基A和B在成分上的区别是抗生素种类不同,培养基A中是氨苄青霉素,培养基B中是四环素.应选择菌落4和6中的农杆菌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将农杆菌接种到培养基A上所使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3)愈伤组织形成后一般要将其先转接到丛芽(填“生根”或“丛芽”)培养基上.
(4)经抗虫接种实验从培养出的棉花植株中筛选出抗虫个体,可利用PCR技术快速获得大量抗虫基因,用于扩增的引物应选择下网中的a和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种鸟类(2N=76)为ZW型性别决定,其羽毛中的黑色素由等位基因A/a中的A基因控制合成,且A基因越多,色素越多.回答下列问题:
(1)若等位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
①雌鸟羽毛的颜色有种,其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可以形成38个四分体.
②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则亲代基因型为ZAZa、ZAW,子代中黑色羽毛:灰色羽毛:白色羽毛=1:2:1.
(2)若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土,另有一对也在常染色体上的控制色素分布的等位基因B/b.研究者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①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A/a和B/b不在(在/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能够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型是BB和Bb.
②斑点羽毛的鸟在自然环境中比纯色羽毛的鸟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将F2全部个体放归自然界多年后,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将变小(“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有关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在分裂前期形成四分体
B.基因在S期复制并在G2期开始表达
C.纺锤体的缺失将影响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
D.分裂期的某些细胞可用于染色体核型的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动物,这种动物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下树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大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大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
C.树懒蛾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同化能
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构成的生物群落相对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鸣禽是鸟类中最善于鸣叫的一类.鸣禽的鸣唱是在脑中若干功能区(如图甲中字母所示)的控制下,通过鸣管和鸣肌来完成的.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HVC等功能区是鸣禽鸣唱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鸣管和鸣肌.
(2)研究发现雄鸟的HVC区体积明显大于雌鸟.为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者进行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结果.
图乙的结果显示,10~15日龄时,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的数量差异不大;随日龄增长,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数量变化的趋势分别是雄鸟脑中HVC区神经元的数量逐渐增多,雌鸟则减少.
(3)进一步研究发现,雄鸟脑中HVC区体积较大与新生神经元所占比例较高有关,而新生神经元数量的雌雄差异与鸟体中激素有关,这类激素最可能是性激素.为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多组实验,其中一组是选用雌性幼鸟若干只,平均分成两组.在对照组幼鸟皮下植入不含激素的包埋物,实验组的处理是幼鸟皮下植入等量的含有适量雄性激素的包埋物.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鸟脑中HVC区新生神经元的数量.若实验组鸟脑中新生神经元的数量多于对照组鸟,说明上述观点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一定发生进化
B.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C.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隔离
D.任何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