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如表是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图为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技术流程,请据图回答:

限制酶BamHⅠBfuCⅠXmaⅠSmaⅠ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G↓GATCC↓GATCC↓CCGGGCCC↓GGG
(1)依据表中四种酶切割位点,会形成相同末端的是BamHⅠ和 BfuCⅠ,从不同酶的识别序列上看,限制酶的作用特点是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双链DNA.
(2)根据表中酶切位点,请写出BamHⅠ切割后形成的末端:
(3)图中过程①中涉及的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该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能遗传给下一代,同时能表达并发挥作用.
(4)图中过程②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检测抗虫基因是否整合到棉花细胞DNA分子上的方法是DNA分子杂交技术.
(5)经检测抗虫棉细胞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抗虫基因,该植株自交得到Fl,其中全部的抗虫植株再自交一次,后代中抗虫植株占总数的$\frac{5}{6}$.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③是脱分化过程,④是再分化过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解答 解:(1)依据表中四种酶切割位点,会形成相同末端的是BamHⅠ和BfuCⅠ,产生的末端都是-GATC-;从不同酶的识别序列上看,说明限制酶具有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双链DNA的作用特点.
(2)根据表中酶切位点,BamHⅠ切割后形成的末端是
(3)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涉及的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该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能遗传给下一代,同时能表达并发挥作用.
(4)图中过程②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检测抗虫基因是否整合到棉花细胞DNA分子上的方法是DNA分子杂交技术.
(5)抗虫棉细胞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抗虫基因(用A表示),那么该植株可看做是杂合子(Aa),自交得到的Fl有三种基因型(AA、Aa、aa),如果其中全部的抗虫植株($\frac{1}{3}$AA、$\frac{2}{3}$Aa)再自交一次,那么后代中不抗虫植株占$\frac{2}{3}×\frac{1}{4}$=$\frac{1}{6}$,抗虫植株占1-$\frac{1}{6}$=$\frac{5}{6}$.
故答案为:
(1)BamHⅠ和BfuCⅠ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双链DNA.
(2)
(3)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能遗传给下一代,同时能表达并发挥作用
(4)农杆菌转化法                   DNA分子杂交技术
(5)$\frac{5}{6}$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肝移植后的患者因使用免疫抑制剂常出现细菌感染而使生存质量下降.有学者就细菌感染对移植肝免疫排斥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
(1)实验一:将若干健康、状况相似、体内无病原体的大鼠均分为G1、G2、G3三组.各组大鼠移植A类大鼠肝脏,肝移植术后处理方法见表1.处理n天后,检测各组大鼠的排斥反应程度,结果如表2.
表1 肝移植术后的处理方法
组别注射试剂
G1生理盐水(灭菌)
G2大肠杆菌菌液
G3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
表2 肝移植术后的处理结果
组别排斥反应程度较轻个体比例排斥反应程度中等个体比例排斥反应程度较重个体比例
G1017%83%
G250%33%17%
G383%17%0
①移植器官中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②环孢霉素A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减弱(加强/减弱)免疫系统功能.
③据表2可知,G1组免疫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本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感染减弱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程度,但其作用较免疫抑制剂弱.
(2)实验二:提取实验一处理n天后各组大鼠的淋巴细胞,将其用A类大鼠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处理,之后置于CO2培养箱内培养.观察各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相对值的大小用于反映经A类大鼠细胞表面某些蛋白质处理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强弱).与G1组相比,G2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感染对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有减弱作用.
(3)实验三:机体中的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Th1和Th2两类细胞.Th1分泌的蛋白IFN-γ、Th2分泌的蛋白IL-4均可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测定实验一处理n 天后各组大鼠淋巴细胞中指导上述蛋白质合成的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如表3.
表3 相关mRNA的相对含量
组别IFN-γ mRNA相对含量IL-4mRNA相对含量
G11.4900.887
G20.7051.741
G30.6302.039
由表3推测,与G1组相比,G2组和G3组大鼠促进了T细胞分化成为Th2细胞,减弱了T细胞分化成为Th1细胞.
(4)综合该系列实验的结果推测,细菌感染通过改变肝移植大鼠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T细胞分化方向,导致其此类大鼠的免疫排斥反应程度降低.此项研究为患者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用醋酸洋红法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原理是(  )
A.醋酸洋红可使细胞全部着色
B.醋酸洋红可使单核期的细胞着色
C.醋酸洋红可使花粉细胞核着色
D.醋酸洋红可进入细胞显示放射性标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单位时间机体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
B.t1到t2间散热量增加是由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所示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核内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情况.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减数(减数、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DNA的含量变化曲线.
(2)图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是乙.
(3)图中表示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是甲.
(4)处于C→D段的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E→F段的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仅考虑核DNA,下列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相同,而DNA含量一定不同的是(  )
A.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B.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
C.卵原细胞和卵细胞D.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膝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所示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请据图回答:
(1)结构②表示突触,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
(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位表指针会偏转2次.
(3)用适宜电流刺激图中的伸肌(填“伸肌”或“屈肌”),可产生膝反应.
(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上能(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不能(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抗虫的也有不抗虫的.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关系,用紫色不抗虫植株分别与白色抗虫植株a、b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假定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颜色和抗虫与否的基因可分别用A、a和B、b表示),请回答: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紫色不抗虫白色不抗虫
1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a210208
2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b0280
(1)上述两对性状中,白色、不抗虫是显性性状.
(2)作出上述判断所运用的遗传定律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3)亲本中白色抗虫a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抗虫b的基因型是AAbb,紫色不抗虫的基因型是aaB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在体内,人胰岛素基因表达可合成出一条称为前胰岛素原的肽链,此肽链在内质网中经酶甲切割掉氨基端一段短肽后成为胰岛素原,进入高尔基体的胰岛素原经酶乙切割去除中间片段C后,产生A、B两条肽链.再经酶丙作用生成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大量生产胰岛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合成前胰岛素原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是胰岛A细胞;
(2)可根据胰岛素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编码胰岛素原的DNA序列,用该序列与质粒表达载体构建胰岛素原基因重组表达载体.再经过细菌转化、筛选及鉴定,即可建立能稳定合成胰岛素原的基因工程菌;
(3)用胰岛素原抗体检测该工程菌的培养物时,培养液无抗原抗体反应,菌体有抗原抗体反应,则用该工程菌进行工业发酵时,应从菌体中分离、纯化胰岛素原,胰岛素原经酶处理便可转变为胰岛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