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的主要途径。图一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A、B、C代表物质;图二表示某植株在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情况;图三表示植株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氧气释放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一可知,为三碳酸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叶绿体中的Pi来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2)图二是利用密闭大棚进行实验所得结果,这一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3)根据图二和图三判断,当大气CO2浓度升高到饱和CO2浓度时(其他条件适宜),图一中物质C的合成速率将会___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图三中光饱和点会__________________(填“左移”“右移”“左下方移动”或“右上方移动”)。
(4)叶绿体中含有的主要色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都是含镁的有机分子,这种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__光而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呈绿色。
【答案】A 叶绿体内磷酸丙糖转化为淀粉过程中释放的Pi 磷酸转运器从细胞溶胶中转入 温度 CO2浓度 增加 右移 叶绿素a 叶绿素b 红光、蓝紫光
【解析】
1.据图分析:图一中,A表示ATP和还原氢,B表示三碳化合物,C表示五碳化合物;图二表示不同温度和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提高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1)由图一可知,A表示ATP和还原氢,可为三碳酸还原提供能量;磷酸转运器作用是同时向叶绿体基质内转运Pi,并同时向细胞质基质转运磷酸丙糖,无机磷酸大量运入叶绿体,抑制磷酸丙糖的外运,导致淀粉的合成量增加并释放Pi,所以叶绿体中的Pi来自叶绿体内磷酸丙糖转化为淀粉过程中释放的Pi和磷酸转运器从细胞溶胶中转入。
(2)图二中横坐标为温度,两条曲线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测得,因此这一实验过程中的自变量有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3)当大气CO2浓度升高到饱和CO2浓度时(其他条件适宜),会导致CO2浓度二氧化碳固定增加,光合作用增强,物质C(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将会增加;需要更强的光照合成更多有机物,故图三中光饱和点会向右移动。
(4)叶绿体中含有的主要色素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它们都是含镁的有机分子,这种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呈绿色。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血糖浓度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饥饿状态下血糖调节的模型,请填写缺失的部分① _____。图示体 现了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调节。 饥饿时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的分解和_____。
(2)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这类糖尿病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病。糖尿病患者尿量往往_____(多于/少于)健康人。
(3)利用健康小鼠和糖尿病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药物 M具有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浓 度的作用。 请补充完善下列实验方案:①将生理状况相同的_____小鼠均分为两组 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用_____ 小鼠作为对照组 2;②对照组 1、2 注射一定 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_____;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实 验组和对照组 _____(填“1”或“2”)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另一组的血糖 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 M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a、b、c、d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自身的核糖体
C.c、d均可在线粒体中合成有机物
D.可用纤维素酶水解b、c、d的细胞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级为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用原生质层长度(B)与细胞长度(A)的比值(B/A)表示质壁分离程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浓度1可能是清水对照B.细胞在浓度2下已发生质壁分离
C.B/A越小,则质壁分离程度越小D.蔗糖溶液浓度3小于蔗糖溶液浓度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分子A和E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信息分子B是胰高血糖素
C.幼儿体内信息分子D过少时患侏儒症
D.信息分子E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仔细阅读有关细胞增殖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下图1表示某动物个体的一个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核DNA、染色单体与染色体的数量关系;下图2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该个体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
①图1中,细胞Ⅰ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细胞Ⅱ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可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填罗马字母)。
②据图2可知,若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存在交叉互换,则第二极体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种。
(2)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细胞同步化处理过程如下:
①阻断Ⅰ:培养在含有过量的TdR(DNA复制抑制剂)的培养液中,培养时间不短于______的时间总和,才能使细胞都停留在图b所示______时期;
②解除: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培养的时间应控制在______范围之间;
③阻断Ⅱ:处理与阻断I相同。经过以上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停留在细胞周期的某一时刻,从而实现细胞周期的同步化。
(3)在高等动物雌性个体的卵巢中___________细胞具有细胞周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使该细胞同步化的其他思路(写出使用的试剂即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
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
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在图示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号装置,而玉米幼苗不生长不弯曲的是________号装置。
(3)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①根据________号和_______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②根据________号和_______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③根据________号和_______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④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贝壳杉烷二萜( Ra)是拟南芥的代谢产物,Ra能够通过调节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请回答问题:
(1)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类起调节作用的_______的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2)为探究Ra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长势一致的野生型拟南芥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的Ra的培养基上培养,野生型及突变体幼苗于 5 d 后取出拍照、固定并测定拟南芥幼苗主根长以及统计侧根和侧根原基数,侧根原基按照其发展过程分为A、B、C、D四个时期(A期<3细胞层,B期>3细胞层,C期<0.5mm D期 >0.5mm)。实验结果图1和图2所示
①依据图1可知,低浓度的Ra对野生型拟南芥幼苗根的生长__________作用,而高浓度Ra_____________拟南芥幼苗根的生长。
②依据图2分析,高浓度Ra对侧根及侧根原基的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说明高浓度Ra对侧根发育有延迟作用。
(3)为进一步探究Ra对拟南芥的幼苗主根及侧根发育是否与生长素分布改变有关,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报告株系DR5:DR5:GFP(荧光基因,DR5启动子可反映细胞中生长素水平)检测Ra处理DR5:DR5:GFP报告株系幼苗24小时和48小时报告基因荧光强度及分布情况如图3。
荧光主要分布在根尖的__________区,Ra处理的幼苗可__________________且48小时高浓度处理的幼苗根尖部荧光分布范围与对照组比有扩展趋势,说明Ra对拟南芥主根及侧根的作用效应与其改变了__________有关。
(4)有人提出,Ra对根尖部生长素分布变化影响是通过对生长素极性运输PIN 蛋白的调节作用实现的,请选出可以用于验证此说法的实验组材料。_________
A.PIN 蛋白突变体 B.敲除PIN蛋白基因的拟南芥幼苗
C.生长素合成缺陷的拟南芥幼苗 D.野生型拟南芥幼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种细菌的某一段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以杀死棉铃虫。技术人员将该段基因导入棉花中,获得F0代转基因棉花,让其与普通棉花杂交,获得F1代棉花,然后对F1代棉花进行抗虫鉴定,结果发现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的比例为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细菌和棉花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导入棉花中的该段目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转基因棉花中该段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若F0代棉花自交,则子代的性状分离比约为1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