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某科研公司应用一定的生物工程技术,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血清白蛋白以满足临床需求,大致过程如图(说明: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雌性奶牛胚胎”的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①).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重组细胞
 
(填“①”或“②”)实现了基因的重组,此技术的最核心步骤是
 

(2)通过核移植技术最终产生克隆动物,体现了
 
的全能性.胚胎工程操作中最后环节是
 

(3)该过程培养的牛被称为克隆牛.与其相比,试管牛培育过程特有的生物技术是
 

(4)若将胚胚进行分割,将来发育成的多个子代小牛的基因型
 
(填“相同”或“不同”),操作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
 
.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5)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从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中获得胚胎干细胞(ES细胞),培养过程如下:早期胚胎→内细胞团→胚胎干细胞.在培养过界中,必须用
 
处理内细胞团,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为了维持此细胞不分化的状态一般将ES细胞在
 
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于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6)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培养液成分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要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以及
 
等物质.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
专题:
分析:1、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动物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属于无性生殖.
2、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特点: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目前以二分胚的分割和移植效率最高.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3、胚胎的早期培养: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发育培养基的成分:无机盐和有机盐,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不同动物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
解答: 解:(1)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雌性奶牛胚胎”的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①,实现了基因的重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最核心步骤.
(2)动物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通过核移植技术最终产生克隆动物,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操作中最后环节.
(3)该过程培养的牛被称为克隆牛,属于无性生殖,利用核移植技术培育的生物.试管牛培育过程需经过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特有的生物技术是体外受精.
(4)若将胚胚进行分割,由于来自同一个胚胎,将来发育成的多个子代小牛的基因型相同,操作过程需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5)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从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中获得胚胎干细胞(ES细胞),培养过程如下:早期胚胎→内细胞团→胚胎干细胞.在培养过界中,必须用胰蛋白酶处理内细胞团,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为了维持此细胞不分化的状态一般将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于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6)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的培养液成分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要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动物血清等物质.
故答案为:
(1)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细胞核   胚胎移植
(3)体外受精
(4)相同   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5)胰蛋白酶    饲养层
(6)动物血清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基因组成上看,该果蝇能形成8种配子
B、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D、d间自由组合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时,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不考虑性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利用卵细胞培育二倍体是某类动物育种的重要技术,其原理是经辐射处理的精子入卵后不能与卵细胞核融合,只激活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代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卵细胞.关键步骤包括:①精子染色体的失活处理;②卵细胞染色体二倍体化等.请据图回答:

(1)经辐射处理可导致精子染色体断裂失活,这属于
 
变异.
(2)卵细胞的二倍体化有两种方法.用方法一获得的子代是纯合二倍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
 
;用方法二获得的子代通常是杂合二倍体,这是因为
 
 发生了交叉互换造成的.
(3)用上述方法繁殖鱼类并统计子代性别比例,可判断其性别决定机制.若子代性别为雌性,则其性别决定为
 
型;若子代性别为雄性,则其性别决定为
 
型(YY、WW个体不能成活).
(4)已知金鱼的正常眼(A)对龙眼(a)为显性,基因B能抑制龙眼基因表达,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偶然发现一只有观赏价值的龙眼雌鱼,若用卵细胞二倍体化的方法进行大量繁殖,子代出现龙眼个体的概率为
 
;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雄鱼与该雌鱼杂交,子二代出现龙眼个体的概率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研究者发现,人体鼻腔中的嗅觉细胞(又称嗅觉神经元)产生了特化结构--纤毛,这些纤毛表面存在蛋白A,该蛋白能和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结合.
(1)产生嗅觉的反射弧中嗅觉细胞属于
 
.嗅觉神经元特化产生的纤毛是一种细胞突起,该种突起属于嗅觉神经元的
 
.为嗅觉神经元产生兴奋供能的细胞结构主要是
 

(2)研究者只针对嗅觉细胞进行研究,很快就找到了控制蛋白A的所有基因.这样做明显缩小了研究范围,因为嗅觉细胞已经发生
 
,控制蛋白A的基因会在这些细胞中
 
,从而产生不同种类的嗅觉细胞.
(3)研究者发现人类能够辨别的气味约1万种,蛋白A却仅有1000种,控制蛋白A的基因在每个嗅觉细胞只表达一种.由此推测,蛋白A作为细胞膜上的
 
可与挥发性有机物结合,它们需要
 
才能共同识别某一种气味,产生兴奋,传到高级神经中枢,从而使人类对多种多样的气味形成不同的嗅觉.
(4)嗅上皮是由嗅觉细胞组成的,狗的嗅上皮总面积约为人体嗅上皮总面积的34倍,由此可知,狗比人类嗅觉灵敏度高的原因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人体内存在着许多种类的信息分子,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信息分子A代表
 
,“骨胳肌战栗”的原因是骨胳肌细胞产生了兴奋,此时骨胳肌细胞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状态为
 

(2)合成信息分子B的内分泌腺是
 
,使其分泌量增加的原因是
 
升高.
(3体内信息分子D含量过少的成年人,所患疾病为
 
,同时,体内
 
分泌量增加.
(4)信息分子E代表
 
,在其刺激下,B淋巴细胞将增殖分化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相关的生物进化问题
材料1在全球热带地区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由蚊虫传播的疟疾,其中有100万以上的儿童.因此从1960年起WHO发起灭绝传播疟疾的蚊虫运动.在蚊虫滋生地喷洒杀虫剂DDT,早期的结果前途光明,相当少的毒药就能杀死99%的蚊虫.但这种势头不久就减弱了,灭绝计划也终止了.
(1)如图1示意连续使用DDT后抗药性昆虫的比例变化,这一结果表明:
 

(2)是杀虫剂创造了抗药性昆虫吗?试用进化理论评价之:
 

(3)材料2:现代医学十分关注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如图2示意某种细菌内的部分代谢、基因表达过程和某些抗生素的抑制位点.据图回答:原核细胞、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但也有一定差别: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没有时空分隔,因为其没有
 
(亚显微结构).图中“TCAC”的物质转变过程名称是
 

(4)如图3表示大肠杆菌能抗利福平,则原因最可能是控制合成图2中“Ⅰ”所指酶的基因发生了
 
.这种变化是原已存在的,还是在利福平诱导下产生的?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过程(圆点表示菌落).
培养皿中培养基的基本配方:
配方蛋白胨乳糖K2HPO4琼脂20%
伊红水溶液
0.325%
美蓝水溶液
利福平溶液
50mg/mL
pH值
含量10g10g2g1000mL25g20mL20mL20mL7.2~7.4
(5)在培养基中加利福平的作用是
 
,加伊红一美蓝的目的是
 
.该培养基是
 
.(多选)
A.固体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C.通用培养基D.选择培养基.
(6)该实验有两个假设
假设一:大肠杆菌的抗利福平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利福平接触之前.
假设二:大肠杆菌的抗利福平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利福平接触之后.
你认为图3中的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个假设:
 
,如果另一个假设成立的话,实验结果应该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虽然人类既能改造环境,也能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生物学科历史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温特通过实验法证实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B、林德曼利用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特点
C、沃森和克里克利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发现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噬藻体(病毒)对水华的消长过程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噬藻体能在蓝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藻体,并最终导致蓝藻的裂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噬藻体与蓝藻均为原核生物,不具有叶绿体等细胞器
B、噬藻体进入蓝藻后吸收营养产生大量能量并迅速增殖
C、噬藻体以蓝藻的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藻体的核酸
D、噬藻体利用蓝藻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藻体的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