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可选用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B点.
(3)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组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4)科研人员利用某些植物,研究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体内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列举部分结果如下:
生长阶段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种子发芽-++-+
花芽形成+++++
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
衰老---++
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5)导致水稻恶苗病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

分析 据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据图乙分析:使用CaCl2溶液后,植物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
据图丙分析: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具有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解答 解:(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2)加入CaCl2后,乙图曲线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结合曲线图可知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B点.
(3)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具有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4)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这种调节受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调控.
故答案为:
(1)吲哚乙酸Ⅱd
(2)抑制   B
(3)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4)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5)赤霉素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100多年前,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游历,对加拉帕克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进行研究,发现这些鸟与生活在南美大陆上的某种鸟(后称达尔文地雀)有着相似的特征.
(1)岛上的13种地雀在羽色、鸣叫、产卵和求偶等方面极为相似,仍属于不同物种,原因是这些地雀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后人研究发现,13种地雀来自同一祖先(数千年前的达尔文地雀).下列最有说服力的研究证据是A.
A.化石           B.胚胎学          C.比较解剖学          D.分子生物学
    100多年后,美国生物学家彼得•格兰特对主岛中:Gf地雀(喙较小,取食小坚果)和Gm地雀(喙较大,取食大而硬的坚果)进行了多年研究.其中,1976年6月至1978年1月岛上持续干旱,1983年受厄尔尼诺影响,雨量异常充沛.如图示1975至1978年岛上Gf地雀数量、种子相对数量和种子深度变化;如表所示1975至1985年Gf地雀喙的大小变化.

时间(年)19751978-19821985
喙大小(增减)1+0.04-0.05
(3)图中表示Gf地雀数量变化的曲线是a,分析1977年间曲线走势的原因干旱致小坚果骤降,Gf地雀竞争加剧存活率下降.根据表数据,对地雀喙大小变化作出的合理解释是BD.(多选)
A.气候变化是诱因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食物变化是主因   D.喙变异始终存在.
(4)Gm地雀喙大小有差异,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深入研究发现不同地雀体内的AD存在差异.(多选)
A.碱基序列          B.密码子类型       C.氨基酸种类       D.蛋白质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碱斑地全部碱蓬构成一个种群.盐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韭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人的虎尾草数量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虎尾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人(或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
(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它们之间主要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
(4)滨海区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无机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大大提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果蝇性染色体为雌雄同型的二倍体动物,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在一批纯合野生正常翅(h)果蝇中,出现少数毛翅(H)突变体,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因某种原因恢复为正常翅,这些个体称为回复体.若是由于基因H又突变为h,称为真回复体;若是由于体内另一基因R突变成r,rr会抑制H基因的表达,称为假回复体(R、r基因本身没有控制具体性状).请分析回答:
(1)雌果蝇卵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可表示为3对+XX,雄果蝇正常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有2条Y染色体的细胞叫做次级精母细胞.
(2)正常翅果蝇的基因型有5种;除HHRR外,毛翅果蝇的基因型还可能为HHRr、HHRR、HhRR、HhRr(至少写出两种).
(3)现有一批果蝇为纯合假回复体,请利用这批果蝇及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设计杂交实验,判断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思路:
①让这些果蝇与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F1
②让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获得F2 ;观察F2果蝇的性状表现,并统计其性状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若子代毛翅:正常翅等于9:7,则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定律.
若不出现上述结果,则这两对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4)请你用遗传图解表述(3)题中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杂交过程(配子不要求书写).见答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图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图中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索抗性基因,BamHⅠ、HindⅢ、SmaⅠ直线所示为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据图回答:

(1)图中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需用HindⅢ和BamHⅠ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首先需要在含氨苄青霉的培养基上进行.能驱动人乳铁蛋白基因的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调控因子是图中的启动子.过程①采用的操作方法通常是显微注射法.
(2)过程②采用的生物技术是胚胎移植.对早期胚胎进行切割,经过程②可获得多个新个体.目前最常见的是经分割产生的同卵双胎.
(3)为检测人乳铁蛋白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4)对代孕牛的要求是有健康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能将各种激素定向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信息分子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甲为传出神经元、乙为骨骼肌,则丙可能是肌肉收缩
B.若甲为T细胞、乙为B细胞,则丙可能是乙的增殖分化
C.若乙为下丘脑,则信息分子是促甲状腺激素
D.若丙为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则信息分子是抗利尿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马蛔虫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对其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观察到的染色体数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组 乙组 丙组
 染色体数(个) 8 4 2
 所占比例(%) 14 60 26
A.观察到含有四分体的细胞应统计在乙组中
B.甲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乙组细胞占的比例大,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D.丙组细胞中可观察到着丝点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药用成分,它能有效地杀死导致疟疾的元凶--疟原虫.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生物,它与大肠杆菌的主要区别是疟原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青蒿素治疗疟原虫的原理是青蒿素能干扰疟疾原虫表膜和线粒体功能,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可以与疟原虫细胞膜表面蛋白结合干扰其蛋白的功能,使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或选择透过)功能,从而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可以与血红素产生烷化反应,组成“血红素一青蒿素合成物”干扰疟原虫代谢,其中的血红素位于血红蛋白内,组成血红蛋白的无机盐有Fe.
(2)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充足二氧化碳条件下测得的青蒿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当光照强度达到b点时,突然增加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C3的含量将基本不变光照强度(选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b、c点之间,影响青蒿植株二氧化碳释放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植物体内叶绿体的数量一定.
组别
温度(℃)27282930
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12-3-4
光照后比暗处理前增加(mg)+3+3+3+1
(3)取若干大小相同、生理状况相似的青蒿植株,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小时,测其质量变化,再立刻光照1小时,测其质量变化,得到的结果如上表所示,则:
①在a点的光照条件下,青蒿叶片中能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②若叶片增、减的都是葡萄糖的质量,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释放氧气量最多的是三、四组叶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