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以下是一个探究影响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因素的实验: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每隔三天,对其甲状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同时对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行不间断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图中曲线 a 表示的激素是___。
(2)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细胞产生激素的量与甲状腺的体积呈___。
(3)通过该实验,还可以给人以启示:对于患___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4)以下是一位学生提出的验证“碘的摄入能影响甲状腺分泌水平”的实验方案:
①取 5 只生长状况相同的成年雌鼠,编号为甲组,另取 5 只生长状况相同的成年雄鼠,编号为乙组;
②将两组动物饲养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每天给甲组饲喂一定量的碘制剂,给乙组饲喂等量的饲料;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动物的活动情况,并测量其产热量。
请你针对该方案中不合理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①___
②___
③___
【答案】促甲状腺激素 (正)相关 甲亢 甲和乙两组实验鼠的性别应该相同 应给甲组实验鼠饲喂-定量的含碘制剂的饲料,给乙组实验鼠饲喂等量的不含碘制剂的饲料 一段时间后应测定两组动物的甲状腺激素含量
【解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1)甲状腺能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对实验动物的甲状腺切除后,甲状腺激素不能再合成和分泌,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减少,由于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故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切除,体积越来越小,导致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逐渐减少,由此可以看出甲状腺的体积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
(3)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因此通过该实验,还可以给人的启示为:对于患甲亢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4)对照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食物中是否含碘”,而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小鼠的性别应相同;并将小鼠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实验方案的步骤①中甲和乙两组实验鼠的性别应该相同;步骤②中应给甲组实验鼠饲喂-定量的含碘制剂的饲料,给乙组实验鼠饲喂等量的不含碘制剂的饲料;步骤③中一段时间后应测定两组动物的甲状腺激素含量。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②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之比是9:3:3:1
B. ①、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是1:1:1:1
C. 四株豌豆自交都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
D. ①株中基因A与a的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
A.地心引力的作用B.能量的供应所致C.载体的分布所造成D.光照方向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一多肽化合物,请认真分析,选择正确的答案( )
A.该化合物是三肽化合物,形成过程中,共形成3分子的水
B.该多肽化合物含有游离的羧基是两个,游离的氨基是1个
C.该化合物水解后,会形成4种氨基酸
D.该四种氨基酸可以形成24种三肽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下图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请据图回答:
(1)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____;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__;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__。
(2)该实验可证明: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___,作用是___。
②向光性的产生原因是___。
③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发生弯曲的部位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人工诱变育种B.多倍体育种
C.单倍体育种D.杂交育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所用枝条只要求来自同一植株且粗细相同
B.不需设置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枝条的对照组
C.超过最适浓度的2,4-D抑制枝条生根
D.绘制根的生长曲线时横坐标为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试管 B、滴管 C、量筒 D、酒精灯 E、显微镜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__________,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可溶性还原糖)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所示),40 ℃保温30 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 ℃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其中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溶液PH值相对稳定。
请继续以下
①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_________。
②试管2中加入的X是_________________的提取液,则2、3号试管对比,可证明玉米发芽后可产生淀粉酶,进而证明上述步骤(2)的结论。
③预测试管3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淀粉酶已失活,则试管4__________(填“会”或者“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B.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