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图1可知,表示我国北方某农场居民食物结构图,该食物网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图2可知,表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解答 解:方案一:(1)假设原有人口数量需要的能量为A,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消耗的植物为$\frac{A}{2}$÷10%+$\frac{A}{2}$÷10%÷10%=55A.当人口数量增加一倍,即需要的能量为2A时,植物性食物占食物总量的X,则2AX÷10%+2A(1-X)÷10%÷10%=55A,X=0.8.因此,若期望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增加一倍,应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1:1调整为4:1 这一调整依据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该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列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方案二:(1)该方案可使农场供养的人数增多,原因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2)该方案不能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3)这里所说的“良田和良法”是指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最佳的CO2、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环境条件.
(4)类耕作导致的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随季节的更替,属于群落的演替.
故答案为:
方案一:(1)4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方案二:(1)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2)否
(3)CO2、光照、温度、水、无机盐
(4)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可以用含S35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使其蛋白质含有放射性 | |
B. | 上图试管内,沉淀物中可能含有放射性,但子代噬菌体一定没有放射性 | |
C. | 上图流程可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 |
D. | 图中的细菌是用含有P32的培养基培养出来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酶和激素只能在活细胞中产生 | |
B. | 酶和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 |
C. | 能产生酶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 |
D. | 激素都通过影响酶的合成而发挥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乙两种物质可能分别是脱落酸和赤霉素 | |
B. | 丙物质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 |
C. | 将一定浓度的NAA喷洒在雌蕊柱头上即可获得无子果实 | |
D. |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同化总量(1012) | 储存能量(1012) | 呼吸消耗(1012) | |
A | 900 | 200 | 700 |
B | 100 | 25 | 75 |
C | 15 | 2 | 13 |
D | 18 | 6 | 1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GLUT1对葡萄糖的亲和力比GLUT2对葡萄糖亲和力大 | |
B. | 葡萄糖能以相同的方式进人红细胞和肝细胞 | |
C. | 两种载体蛋白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 | |
D. | 载体蛋白的存在能显著提高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ATP
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C.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D.细胞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