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以下有关酶的作用底物描述正确的是
①DNA聚合酶的作用底物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②DNA连接酶的作用底物是DNA;
③解旋酶的作用底物是DNA;
④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底物是DNA或RNA。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37.某同学观察到某细胞结构,并绘制出图所示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的细胞质中含量最多的核酸是DNA
B.该细胞属于高等动物细胞的显微结构
C.该细胞可代表人口腔上皮细胞
D.该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可能较一般细胞旺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正确的是
A.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B.B.都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
C.都需要进行系列稀释后再接种
D.一般都使用接种环进行接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其简要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PCR技术叙述不正确的是
A.PCR技术制备大量DNA时引物要被不断消耗
B.PCR技术能使整个加入体系DNA片段呈指数扩增
C.PCR技术中需要4钟脱氧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D.应用PCR技术与探针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基因突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可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克隆抗体目前都通过单个B淋巴细胞培养形成的子细胞群分泌
B.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但产量较血清抗体低
C.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培养,获得的都是两两融合细胞
D.要获得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至少要进行2次筛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图是获得抗虫棉的技术流程示意图。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常作为标记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
(1)在该基因工程中,抗虫基因属于____________,离体棉花叶片组织属于____________。
(2)在抗虫棉的转基因培养过程中,重组质粒的导入不是直接导入棉花体细胞,而是通过土壤农杆菌间接导入的,这主要是利用了农杆菌对____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____植物的感染能力,因为这些植物体在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细胞会分泌____________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细菌体内的Ti质粒中____________片段可以转移到棉花细胞并整合到棉花细胞的染色体上。
(3)抗虫基因是否导入棉花细胞,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基因进行检测,抗虫基因是否整合到棉花细胞染色体上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分子杂交检测,抗虫基因是否转录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杂交检测,抗虫基因是否表达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分子杂交检测,而抗虫棉是否能抗虫的个体检测方法则是进行饲喂实验。
(4)当个体水平检测已经证明抗虫棉具有了抗虫特性后,抗虫棉的子代一般有一部分不具有抗虫特性,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能够说明细胞(或者生物)代谢旺盛的有
①体内的自由水含量比结合水多
②线粒体的数量多
③细胞核的核孔数量多
④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含量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34.[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下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图,请回答:
(1)若A、B是植物细胞,在细胞融合之前已经用_______________处理,除去了_____________;A、B到细胞C的过程中,常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B是植物细胞,则形成的D细胞还要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把D细胞培养成植株。
(3)若A、B是动物细胞,一般取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其分散开来。A、B到C的过程中,常用的不同于植物细胞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D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