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的是( )
A.2,4﹣D溶液的浓度
B.扦插枝条上芽的数量
C.扦插枝条生根的总长度
D.扦插枝条生根的数量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B.CO2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C.葡萄糖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
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注入3mL淀粉糊,然后在甲试管中注入2mL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滤液,在乙试管中注入2mL清水。振荡两支试管,将其下半部浸在35℃左右的温水中,约5min,然后同时取出两试管,分别滴入1滴碘液。如图所示,请回答:
(1)两试管中的现象是:甲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证明了酶的____________作用,酶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为什么要恒温35℃?________________。
(4)几位同学在探索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_______)
①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②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1mL
③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
④分别置于100℃、60℃、0℃环境中保温5min
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⑥将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3、7、11,保持5min
A.①④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⑤ C.①②⑥③⑤ D.②⑥①③⑤
(5)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植物的根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的特点。由图乙可知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_______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干旱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脱落酸和_________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_______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氧的浓度会影响细胞呼吸。在a、b、c、d条件下,底物是葡萄糖,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b、c、d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a条件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细胞中有[H]的积累
C. b、c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D. d条件下的结果表明植物种子不可能是花生种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理信息仅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B. 化学信息在种群内部传递
C. 行为信息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 D.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
(1)比较该图A.B两部分,高等动物细胞内不含有的细胞器有[______],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含有的细胞器[______ ]。
(2)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动力车间”[ ]________;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养料制造车间”是[ ]________;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 ]________;合成蛋白质的“机器”是[ ]________。
(3)图中A、B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________,在植物细胞中该细胞器与________的形成有关。
(4)如果A能分泌抗体,则与其合成、运输及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依次是[________],请举例再写出两种分泌蛋白__________。
(5)水稻吸收大量的Si,而番茄几乎不吸收Si,体现了结构⑤具有_______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