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科研小组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温度条件下,对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光合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 | 光饱和时 | 光饱和时 |
| |
甲植物 | 1 | 3 | 11 | 5.5 |
乙植物] | 3 | 9 | 30 | 15 |
A.测定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与乙固定CO2量的差值为1.5 mg/(100 cm2·h)
D.当光照饱和时,提高CO2浓度,乙植物CO2吸收量仍为30 mg/(100 cm2·h)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1表示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及pH为b时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时间的变化。相关预期正确的是
A. 若将pH调整为a,则d点左移、e点下移
B. 若将温度升高5℃,则d点右移、e点不移动
C. 若将pH先调整为c,再调整回b,则d、e点不移动
D. 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则d点不移动,e点上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的部分过程。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除图示方法获得目的基因(人胰岛素基因)外,还可通过________的方法获得目的基因。
(2)图示所获得的人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表达,需要质粒为其提供________、终止子等调控因子,质粒含有一个或多个________切割位点,供目的基因插入其中;质粒上还含有________,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3)图中切割人胰岛素基因和质粒的酶(酶A)相同,其目的是________,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后,常需用________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四倍体有子香蕉若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二倍体
C.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D.四倍体有子香蕉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不可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并用来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甲图)以及在此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膜面积的变化曲线(乙图),则下列分桁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a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是内质网
B. 乙图中的e曲线所指代的膜结构是高尔基体膜
C. 与乳腺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 35S在细胞各个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是核糖体一内质网一细胞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 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某生物体细胞中可以同时存在如图所示的生命活动(图中1、2表示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1、2所示的过程中都有[H]的产生,但二者代表的物质不同
B.1、2所示的两个过程始终在细胞中进行,只要其中一个停止,细胞生命活动就会立刻停止
C.1、2所示的两个过程的发生均需要相关细胞器的参与
D.1、2所示的两个过程产生的ATP中的能量均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人体基因X的表达过程,①~③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在分裂间期进行,需要解旋酶的催化作用
B.②过程在垂体细胞中进行,需要核糖体参与
C.③过程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不需要消耗ATP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它能直接通过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的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Q是激素B. ②中Q是载体
C. ③中Q是抗体D. ①②③中Q都具特异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