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 物质可以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可完成生物群落内部的碳循环
D.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核酸、磷脂、ATP三种分子共性描述正确的是( )
A. 都可以被相应的酶催化水解
B. 都是细胞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C. 都含有C、H、O、N、P、S
D. 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分离各种细胞器可用差速离心法
B. 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可用同位素标记法
C.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应使用纸层析法
D. 观察细胞的线粒体可用染色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
A. 植物体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B. 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 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人类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系谱图,经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 , I—3无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Ⅱ-5的基因型为HHXTY或HhXTY
C.如果Ⅱ—3与Ⅱ—4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1/60000
D.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任氏液是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以保持标本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将任氏液中钾离子浓度降低,则可以测得坐骨神经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少
B.适宜的刺激会引起坐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导致腓肠肌收缩
C.任氏液中 的比值大于细胞内液中
的比值
D.在a处给一个适当强度的电剌激引起腓肠肌收缩,该活动不属于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有边界,有系统内各组分的分工合作,有控制中心起调控作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
B. 细胞内各种细胞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C. 功能不同的细胞在细胞器的种类、数量上存在差异
D. 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紫杉醇是新型抗癌药物,能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具有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微管解聚的功能,从而起到抗癌作用.
(1)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需要微管聚合和解聚的正常动态平衡,从而在有丝分裂的期染色体能够随微管解聚产生的拉力和微管聚合产生的推力,向两极移动.紫杉醇通过影响癌细胞在有丝分裂时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从而抑制了癌细胞分裂和增殖.
(2)紫杉醇是红豆杉的细胞代谢产物,可从红豆杉中提取,但红豆杉生长十分缓慢,数量有限且紫杉醇含量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尝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取紫杉醇.
①传统提取紫杉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经研究发现酶A可将废弃物部分转化为紫杉醇,但酶A活性较低,研究人员成功获得能表达高活性酶A的目的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大肠杆菌/酵母菌)细胞中,最终获得高活性酶A,从而提高紫杉醇转化量,选择该受体细胞的原因是 .
②研究人员欲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紫杉醇,分别剪取曼地亚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的幼芽和嫩叶,作为 , 在条件下避光培养,形成愈伤组织.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出愈伤组织诱导率,如图.
由如图可知,同一品种红豆杉以(部位)作为实验材料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 .
从实验数据可知,选择作为实验材料并用号培养基培养,更易获得愈伤组织,从而大量生产紫杉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细胞内寄生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复制增殖
②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呼吸和生物合成等代谢的酶系
③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④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⑤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