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6分)农作物秸秆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多种用途。在特定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的催化下,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分解为葡萄糖,经发酵后形成乙醇,再加工即可制成燃料乙醇,减少了人类生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请分析回答:

(1)欲从土壤中分离获取上述特定微生物,可采用稀释涂布法或         法进行接种,所用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目的是只允许能产生        的微生物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均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刚果红染料,若观察到        即可初步筛选到目的菌。

(2)某研究人员经上述培养获得了三种微生物(甲、乙、丙),现通过如下实验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纤维素酶的活性大小。

①将甲、乙、丙三种微生物经离心等方法处理后,制成酶浓度相同的纤维素酶提取液,取等体积的三种提取液分别与等量的纤维素悬浮液混合,在相同且适宜的pH和温度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②利用        试剂检测产物中的葡萄糖,并通过比较颜色深浅程度判断酶活性的大小。

③实验结果如下:

由表分析,三种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不同,最可能的原因是        。其中产生酶活性最强的微生物是       

(3)农作物秸秆除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外,还可用于培育蘑菇和生产沼气等。下图为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

水稻、杂草在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输入到鸭体内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鸭自身的         等生命活动。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连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增产的原因最可能是        

(4)对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利用可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在        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同时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有效缓解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答案】

(16分)(1)平板划线      纤维素酶      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2)斐林     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或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 乙(3)生产者  生长、发育、繁殖  蘑菇产生的CO2为蔬菜光合作用提供原料(4)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解析】

试题分析:(1)可采用稀释涂布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微生物。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作为选择培养基,选择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纤维素被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2)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葡萄糖,通过比较生成砖红色量多少即颜色深浅程度判断酶活性的大小。酶活性不同取决于酶的空间结构不同。据表格分析,乙提取液砖红色程度最大,生成的葡萄糖最多,故乙微生物酶活性最高。(3)水稻、杂草为生产者。输入到鸭体内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鸭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因为蘑菇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为蔬菜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故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连通可提高蔬菜产量。(4)生态系统的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不断循环。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选择,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2014学年江西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I.(每空1分)农作物秸秆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多种用途。在特定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的催化下,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分解为葡萄糖,经发酵后形成乙醇,再加工即可制成燃料乙醇,减少了人类生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请分析回答:

1)欲从土壤中分离获取上述特定微生物,可采用稀释涂布法或????????? 法进行接种,所用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目的是只允许能产生????????? 的微生物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均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刚果红染料,若观察到___________即可初步筛选到目的菌。

2)利用??????????? 试剂检测产物中的葡萄糖。

.(第一空1分,其余每空2分)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每年10月,正是柑橘大量上市的季节。橘子全身都是宝:不仅果肉的营养价值高,而且药用价值也较高,其皮、核、络、叶都是地道药材。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江西某橘子盛产地想建立一个大型的果酒、果醋加工厂,发酵阶段,两者控制条件的区别是_______。需要发酵的菌种是?????????

2)橘皮精油是食品和化妆品配料的优质原料,提取橘皮精油常用________法,为了使橘皮油易于与水分离,还要加入________________,并调节pH7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农作物秸秆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多种用途。在特定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的催化下,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分解为葡萄糖,经发酵后形成乙醇,再加工即可制成燃料乙醇,减少了人类生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请分析回答:

(1)欲从土壤中分离获取上述特定微生物,可采用稀释涂布法或         法进行接种,所用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目的是只允许能产生        的微生物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均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刚果红染料,若观察到         即可初步筛选到目的菌。

(2)某研究人员经上述培养获得了三种微生物(甲、乙、丙),现通过如下实验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纤维素酶的活性大小。

①将甲、乙、丙三种微生物经离心等方法处理后,制成酶浓度相同的纤维素酶提取液,取等体积的三种提取液分别与等量的纤维素悬浮液混合,在相同且适宜的pH和温度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② 利用        试剂检测产物中的葡萄糖,并通过比较颜色深浅程度判断酶活性的大小。

  ③ 实验结果如下:

 

甲提取液

乙提取液

丙提取液

颜色深浅程度

+++

++

         注:“+”越多,颜色越深

由表分析,三种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不同,最可能的原因是        。其中产生酶活性最强的微生物是       

(3)农作物秸秆除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外,还可用于培育蘑菇和生产沼气等。下图为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

水稻、杂草在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输入到鸭体内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鸭自身的         等生命活动。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连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增产的原因最可能是        

(4)对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利用可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在        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同时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有效缓解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09湛江市一模)(生物技术实践  10分)   

生物乙醇是以生物为原料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秸秆)生产乙醇,其技术流程为:

纤维素酶解  酵母发酵  蒸馏  成品。

(1)纤维素酶的成本能否下降,是能否实现乙醇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因素。纤维素酶可以从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培养液中提取。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

①最好选择怎样的环境采集土样?

②以下是一种培养基配方:纤维素粉5g、NaN03 1g、Na2HP04?7H20  1.2g、KH2P04O.9g、 MgS04?7H20 O.5g、  KCl 0.5g、酵母膏0.5g、水解酵素0.5g(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该培养基能够增加样品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其原理是            

③为了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和进一步纯化菌种,可以在鉴别培养基中加入      染液,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       法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然后挑选产生          的菌落作为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④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产量如何呢?可设计实验进行检测,请写出实验思路:                   。  

(2)进行工业化酶解时,为了使纤维素酶能反复使用,可以采用       技术。

(3)乙醇是酵母菌的发酵产物。发酵时酵母菌直接利用的物质是        。

(4)发酵时乙醇浓度升高会对酵母菌产生毒性,从而影响进一步的发酵。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创造出一种对乙醇浓度有高耐受力的酵母菌新菌种,该过程需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与体内DNA复制相比,PCR反应体系除需加入两种引物外,还需加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34.[生物——生物技术实践](8分)

生物乙醇是汽油的良好替代品,美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我国则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秸秆代替粮食作为原料,其主要技术流程为:

秸秆→秸秆颗粒反应罐水解压滤出渣酒精发酵真主分馏

(1)过程①加入了微生物,其作用是把秸秆颗粒分解。从土壤中获取①所需微生物的过程 称为微生物的_________,选择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纯化菌种时,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_______法接种到培养基上。

 (2)过程①也可以采用酶解法。将酶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研之前必须对酶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的检测,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在尼龙等载体上制作固定化酶,从而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3)酒精发酵阶段接种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在培养的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接种环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