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新基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C.有性生殖的出现,推动了生物进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
D.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畴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即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产生新基因的变异只表示基因突变,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B正确;
C、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其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畴,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要求考生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有关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和清水的质量比为4:1)混匀装瓶
B.发酵过程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
C.在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发生重氮化反应
D.随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能有效地打破物种的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按照人的意愿培育新的生物新品种的生物技术是(  )
A.诱变育种和转基因B.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C.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D.基因工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研究发现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使Na+逆浓度梯度进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液泡膜与细胞膜构成了原生质层
B.该载体蛋白数量增多有助于提高该种植物的耐盐性
C.Na+进入液泡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的扩散只能单向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增加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一定不同,导致生物的性状不同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但不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关于课本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高倍显微镜下,在某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B.低倍显微镜下,质壁分离试验中可以看到原生质层逐渐收缩变小
C.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菠菜叶片的下表皮细胞均含有叶绿体
D.注射器抽取叶片中的气体放入清水中,在适宜强度光照下可以看到叶片的上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下图表示形成鼠--人嵌合抗体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造鼠源抗体,生产鼠--人嵌合抗体,属于蛋白质工程(生物工程)的范畴.图示该过程中,根据预期的嵌合抗体功能,设计嵌合抗体的结构,最终必须对基因进行操作.
(2)从鼠杂交瘤细胞中获得可变区的特定基因,然后与人的抗体恒定区基因连接,需要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重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需要从转基因鼠中分离、提取蛋白质,利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3)在鼠--人嵌合抗体进入人体内后,识别抗原的区域是可变区,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主要是恒定区;经过改造的鼠--人嵌合抗体,与鼠源杂交瘤抗体相比较突出的优点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Ⅱ(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CB.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不合理.应和对照组处理相同,应检测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
(4)图中内容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