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某生态学家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

(1)根据图甲回答以下问题.
①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芦蒿;人占有3个营养级.
②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先增后减.
(2)若图乙中从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frac{{c}_{1}}{{a}_{1}{+b}_{1}{+c}_{1}{+d}_{1}}$(用字母表示).
(3)图乙c1中只有33-35%用于鲢鱼的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空心菜、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和香莲都属于生产者,虫类、鱼、猪和人属于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

解答 解:(1)①香莲和芦蒿的生活环境和食物等基本相同,故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芦蒿.人属于第三、四、五营养级,共占有3个营养级.
②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先增后减.
(2)能量传递效率等于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所含能量的比值.藻类的总能量为a1+b1+c1+d1,鲢鱼同化的能量为c1,所以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frac{{c}_{1}}{{a}_{1}{+b}_{1}{+c}_{1}{+d}_{1}}$.
(3)图乙c1中只有33-35%用于鲢鱼的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故答案为:
(1)①芦蒿   3   ②次生演替   先增后减
(2)$\frac{{c}_{1}}{{a}_{1}{+b}_{1}{+c}_{1}{+d}_{1}}$
(3)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关于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B.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
C.低温处理单倍体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D.单倍体育种是采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关于生物组织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高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
A.染色体数目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B.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着丝点的分裂和赤道板的出现
D.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表示酵母菌在不同氧浓度下氧化分解葡萄糖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关系曲线,请据图回答:
(1)无氧呼吸强度与氧浓度之间的关系是无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2)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代表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
(3)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的释放量相对值为0.6,而O2的吸收量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的CO2释放量相当于有氧呼吸的0.5倍;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相当于有氧呼吸的1.5倍.
(4)据图分析,保存粮食、水果、蔬菜时应选用哪一点对应的氧气浓度B.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5)请写出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06+6O2+6H2O$\stackrel{酶}{→}$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06$\stackrel{酶}{→}$2C2H5OH+2C02+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某生态系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植物---丙种植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査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2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的部分结构,图中A、B、C、D表示某些物质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D共同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B.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膜上,物质D的种类与正常细胞完全相同
C.若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则K+以a方式进入细胞
D.若是胰腺细胞膜,则b、c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胰蛋白酶以d方式分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为溶酶体(内部pH为5左右)在细胞异体吞噬和自体吞噬中的形成过程和部分功能示意图,①~④表示细胞结构.据图分析回答(“[]”内填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中的初级溶酶体直接来自于[③]高尔基体,溶酶体具有“消化”作用是因为其内部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
(2)异体吞噬过程中,细胞能识别病原体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自体吞噬可以降解清除图中的[④]线粒体.上述过程都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次级溶酶体完成“消化”作用后,一部分物质(如氨基酸)可以借助于其膜上的载体转运至细胞质基质中供代谢使用;一部分物质形成残体,可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
(4)部分留在细胞内的残体多为脂褐质(一种色素),其数量逐年增多.存在大量脂褐质的细胞可能还具备的特征有acd(填字母).
a.细胞核体积变大    b.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
c.细胞内水分减少    d.细胞运输功能降低
(5)溶酶体内的物质少量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该细胞损伤,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细胞质基质与溶酶体内的pH不同,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失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