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此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优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 。
(2)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如果农作物秸秆不经此过程直接还田,两过程比较,土壤获得的有机物较多的是 (填前者或后者),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需经过 的分解,分解产生的 可作为农作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3)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4)某人分析此图发现秸秆共进行了三级的分级利用,为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他认为应该增加利用的级数,您是否赞成他的观点? 。为什么?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07届海中高三级月考质量检测 生物(新课标人教) 题型:02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秸秆的多级利用”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减轻了燃烧秸秆造成的 效应。
(3)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如果农作物秸秆不经此过程直接还田,两过程比较,土壤获得的有机物较多的是 (填前者或后者),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需经过 的分解产生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秸秆的多级利用”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减轻了燃烧秸秆造成的 效应。
(3)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如果农作物秸秆不经此过程直接还田,两过程比较,土壤获得的有机物较多的是 (填前者或后者),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需经过 的分解产生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第一学段测评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此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优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 。
(2)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如果农作物秸秆不经此过程直接还田,两过程比较,土壤获得的有机物较多的是 (填前者或后者),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需经过 的分解,分解产生的 可作为农作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3)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4)某人分析此图发现秸秆共进行了三级的分级利用,为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他认为应该增加利用的级数,您是否赞成他的观点? 。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⑴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此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优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 。
⑵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如果农作物秸秆不经此过程直接还田,两过程比较,土壤获得的有机物较多的是______(填前者或后者),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需经过 的分解产生__________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⑶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某人分析此图发现秸秆共进行了三级的分级利用,为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他认为应该增加利用的级数,您是否赞成他的观点,为什么? 。
2.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
实验材料: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黄和白)的小球各25个。
提示: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
⑴选购小球时应注意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每次摸出的小球在统计后要重新放回桶内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理论值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设计一张表格用于在实验中记录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