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解答 解:(1)生产者是能够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生物,如水稻、油菜、小麦、桑树、池塘中浮游植物等.沼气池中的生物通过分解秸秆、残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制造沼气,属于分解者.
(2)图中的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分层分级利用,即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该模式种植不同的植物,饲养多种畜禽等动物,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该生态系统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体现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或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这一生态工程模式主要适用于江浙平原而不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这是因为在建立生态工程时还需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体性原理.
(3)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图示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的优点是促进了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对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4)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种群都有一个最大的环境容纳量(K值),因此鱼塘中每一种鱼苗的投放量都不宜超过K值.
(5)根据物质流动方向可以判定方框中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故答案为:
(1)水稻、油菜、小麦、桑树、池塘中浮游植物等 分解者
(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整体性原理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3)促进了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对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4)环境容纳量(K值)
(5)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注意:(1)生态工程实例的模式各具特色,关键是理解其中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2)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该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恢复力,节省投资.(3)生态工程的恢复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误认为只要有生态工程就可以走发达国家“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甘肃省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对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进行比较,它们的主要区别发生在( )
A.前期和末期 B.间期和中期
C.前期和间期 D.间期和末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②③④⑤ | B. | 在细胞②④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 ||
C. | 减数分裂的顺序是④②①⑤ | D. | 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②③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白眼雄果蝇占$\frac{1}{4}$ | B. | 红眼雌果蝇占$\frac{1}{4}$ | ||
C. |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frac{1}{4}$ | D. | 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杨果蝇占$\frac{1}{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生长素、抗生素 | |
B. | 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舞蹈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 |
C. | 花朵鲜艳的色彩 | |
D. | 松鼠数量的消长依从于云杉种子的丰歉情况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 |
B. | 溶酶体在行驶功能时可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 |
C. | 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都被排出细胞外 | |
D. | 溶酶体膜被破坏后,释放的水解酶会引起细胞死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 |
B. | 光合作用暗反应所需要的ATP可由呼吸作用提供 | |
C. |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 | |
D. |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纯合子的所有基因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
B. | 纯合子的所有精子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
C. | 等位基因含有的遗传信息不同 | |
D. | 碱基数目相同的基因遗传信息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