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菊花幼苗.菊花微型繁殖技术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
植物体$\stackrel{①}{→}$愈伤组织$\stackrel{②}{→}$芽、根→植株
某研究小组在MS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制成四种培养基,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菊花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结果如下表:
养基浓度/mg•L-1m/%n/个
6-BAIAA
1

0.5
076.73.1
20.177.46.1
30.266.75.3
40.560.05.0
(1)上图中的①②分别表示脱分化、再分化过程.
(2)MS培养基中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或甘氨酸、维生素、蔗糖等),MS培养基中通常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其作用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
(3)该实验自变量取值范围是0-0.5mg.L-l.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A组培养基.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离体的组织或器官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及环境条件下增殖分化成完整植株的一种无菌培养技术;基本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或器官$\stackrel{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stackrel{再分化}{→}$长出丛芽→生根→移栽成活.
2、组织培养需用MS培养基,其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植物激素和有机物
3、分析表格:表格为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物再生丛芽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其中自变量为IAA,因变量为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及丛芽平均数,在一定范围内(0~0.5mg/L),随着IAA浓度的升高,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逐渐降低.

解答 解:(1)植物的组织培养分为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上图中的①②分别表示脱分化、再分化的过程.
(2)组织培养常用的MS培养基含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有机物包括甘氨酸、维生素B1、维生素B6、烟酸、肌醇、蔗糖、琼脂等,还需要添加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作用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
(3)由表格可知,自变量为IAA浓度,因变量为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及丛芽平均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0.5mg/L.n代表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从实验结果可知,A培养基丛芽总数量最少.
故答案为:
(1)脱分化  再分化
(2)有机物(或甘氨酸、维生素、蔗糖等)    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
(3)0~0.5   A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用组织培养法培养花卉等幼苗,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和条件;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根据表中信息准确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分析表中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15•泰州三模)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如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牵张反射属于 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 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调节.

(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 ,其生理意义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仿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15秋•成都校级期末)图1是西红柿植株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图2是同学A在圆形滤纸中央滴一滴叶绿体色素溶液,再滴一滴层析液后色素随层析液扩散得到的结果.请问答问题:

(1)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分布在 .图1中过程Ⅳ称为

(2)图2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能吸收蓝紫光的是

(3)若西红柿植株缺Mg2+,则与正常条件相比,④和C5的相对含量变化依次是

(4)同学B探究了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以便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最佳光照强度.实验过程如下:取几株都有5片面积相同的叶片的西红柿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置于7种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培养(不考虑光的热效应).实验开始测定了CO2的浓度,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实验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植株.这样做是否科学,请说明理由:

②实验结束后,将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植株转移至黑暗条件下处理12h,则不能正常生长的植株有 (填组别).

③同学B对探究结果感到失望.他说,“我仍然不能确切地知道哪种光照强度最好?”请你为他的进一步探究提出两点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在下列选项中,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
A.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C.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D.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表示菊花的嫩枝和月季的花药的离体培养过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植物组织培养常用MS培养基,其物理性质为固体(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
(2)菊花组织培养中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的原因是生长旺盛的嫩枝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3)对月季来说,花粉发育的过程中适宜花粉培养的时期是单核期期,为确定花粉是否处于该时期,最常用的镜检方法是醋酸洋红法.
(4)从植物产生的途径来说,月季的花粉植株产生的途径除了图中所示外,还可以通过胚状体阶段发育而来,这两种发育途径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关于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不同,同一种植物材料培养的难易程度相同
B.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必须添加植物激素
C.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互相独立的
D.pH、温度、光照条件等对植物组织培养特别重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
CCG重复次数 n<50 n≈150 n≈260 n≈500
 F基因的mRNA(分子数/细胞) 50 50 50 50
 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 1000 400 120 0
 症状表现 无症状 轻度 中度 重度
据此推测,F基因中CGG序列的重复次数可能会(  )
A.使染色体增加一个片段而发生结构变异
B.使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数目不断减少
C.影响mRNA在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的结合
D.影响RNA聚合酶与DNA模板链的结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低,运输速度慢
B.⑤与⑥的核酸种类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
C.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只能为DNA→RNA→蛋白质
D.若①②③④表示一个细胞周期,该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研究人员发现肝细胞能解除甲醛毒害,为验证肝脏的这种功能而进行了相关实验.
(1)研究人员获取动物肝脏后,一般要先剪碎组织,然后用胰蛋白酶处理,将肝细胞配制成动物细胞悬液.
(2)研究人员设计实验分组如下:
组别培养环境肝脏悬浮液
A组含1.0mmol/L甲醛的肝脏培养液5ml
B组0ml
C组不含甲醛的肝脏培养液
①表中B组的培养环境是含1.0mmol/L甲醛的肝脏培养液,C组所加肝脏悬浮液的体积为5ml,实验中的对照组是BC(填A、B、C).
②研究人员将实验结果绘成如图曲线:
曲线是C组实验的结果,说明肝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丙产生(少量)甲醛.实验结果表明:肝细胞能解除甲醛毒害.
(3)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甲醛可诱发染色体断裂,为进一步验证肝脏的解毒功能,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新培养的具有分裂能力的正常淋巴细胞悬液3等份,备用.
②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培养肝脏15分钟后,取三组装置中的,分别加入备用的淋巴细胞悬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再分别取淋巴细胞染色、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找到的细胞,观察等量肝脏培养液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并对比分析.
③预测实验结果:添加了B组中的肝脏培养液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而其他两组的淋巴细胞正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