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出芽酵母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其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后,表现为突变型(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该突变型酵母(单倍体)中有少量又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请分析回答:

第一字母第二字母第三字母
AB
U 终止 亮氨酸G
C 谷氨酸氨 亮氨酸G
A 大冬酸铵 异亮氨酸C
G 谷酸铵 氨酸A
(1)酵母的生殖方式Ⅱ与Ⅰ、Ⅲ相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基因重组,因而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2)依据图2和表1分析,A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进而使其功能缺失.
(3)研究者提出两种假设来解释突变型酵母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的原因.
①假设一:a基因又突变回A基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②假设二:a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胺的tRNA的基因B突变为b基因(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a基因表达过程中,b基因的表达产物携带的氨基酸为谷氨酰胺,识别的密码子为UAG,使a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有功能的蛋白质.
(4)为检验以上假设是否成立,研究者将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培养F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检测并统计这些单倍体的表现型.
①若F1的单倍体子代表现型为全部为野生型,则支持假设一.1
②若F1的单倍体子代野生型与突变型比例为3:1,则支持假设二,F1的单倍体子代中野生型个体的基因型是AB、Ab、ab,来源于一个F1细胞的四个单倍体子代酵母细胞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全部为野生型;野生型:突变型=3:1;野生型:突变型=1:1.

分析 1、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芽裂. 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出芽繁殖: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有多边出芽、两端出芽、和三边出芽.图1中Ⅰ为芽殖、Ⅱ为有性繁殖、Ⅲ为裂殖.芽殖、裂殖均为无性生殖.
2、分析图2,野生型基因A对应的mRNA是CAG,根据密码子表格,对应的是谷氨酰胺.突变型基因a对应的mRNA是UAG,根据密码子表格,对应的是终止密码子.

解答 解:(1)酵母的生殖方式Ⅱ有性繁殖与Ⅰ芽殖、Ⅲ裂殖等无性繁殖相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基因重组,因而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2)依据图2和表1分析,A基因的突变为基因a,对应的mRNA是UAG,根据密码子表格,对应的是终止密码子,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进而使其功能缺失.
(3)①假设一:a基因又突变回A基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②假设二:a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胺的tRNA的基因B突变为b基因(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a基因表达过程中,b基因的表达产物携带的氨基酸为谷氨酰胺,识别的密码子为UAG,使a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有功能的蛋白质.
(4)①根据假设一:a基因又突变回A基因,则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为A,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A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AA,培养F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F1的单倍体子代表现型为全部为野生型.
②根据假设二可知,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为ab,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AB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AaBb,培养F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F1的单倍体子代为AB:Ab:aB:ab=1:1:1:1,其中AB、Ab、ab为野生型个体,aB为突变型个体.来源于一个F1细胞的四个单倍体子代酵母细胞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全部为野生型;野生型:突变型=3:1;野生型:突变型=1:1.
故答案为:
(1)基因重组
(2)提前终止
(3)①可逆
②谷氨酰胺     UAG
(4)①全部为野生型
②AB、Ab、ab          全部为野生型;野生型:突变型=3:1;野生型:突变型=1:1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基因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B.叶肉细胞在有光与无光的条件下,细胞都可以合成ATP
C.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不同物质
D.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为探究抗肿瘤药物C的作用机理,科学家将巨噬细胞铺人多个细胞培养皿,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C,并进行对照.12h后,向培养皿中加人瘤细胞.36h后,统计瘤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如图:
(1)实验结果显示,药物C活化的巨噬细胞杀伤瘤细胞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推测,药物C可通过加强非特异性(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2)科学家又进行了体内实验:给小鼠腹腔注射瘤细胞,接瘤2d后,注射药物C或生理盐水,发现实验组小鼠效应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该实验中,瘤细胞中作为抗原,刺激小鼠的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药物C可以通过加强小鼠的细跑免疫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3)若想进一步探究药物C是否可以不依赖于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则需要用到先天性胸腺(器官)缺陷的突变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突变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减弱(填“增强”、“减弱”或“不变”),细胞免疫功能丧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为研究镁对龙眼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

注:①FW表示鲜重.②表观量子产率反映植物吸收和转化光能的效率
(1)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缺镁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原因是镁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2)由表可知,表观量子产率可反映光反应的强弱.在光反应中,水裂解为O2、H+和e-,O2可释放到细胞外或进入线粒体用于细胞呼吸,H+和e-将NADP+还原为能源物质.
(3)通过改变光强度使龙眼的 CO2吸收速率等于零时,三组中所需光强度最大的是缺镁组.
(4)研究表明,缺镁会加速龙眼叶片的衰老,细胞分裂素激素可有效延迟植物细胞和器官的衰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珊瑚虫能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道中的虫黄藻,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当海水温度过高时,珊瑚虫会把虫黄藻排出体外而变白,随之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主要通过食物网(营养关系)错综链接,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多余空格
(3)造成海水温度过高,珊瑚虫变白而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产生温室效应的结果.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还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图中甲、乙代表物质(或结构),丙表示甲、乙两者的共性(或相同点).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甲:真核细胞;乙:原核细胞;丙:都有细胞膜、核糖体、核膜
B.甲:生长素;乙:生长激素;丙:都是由内分泌腺合成与分泌
C.甲:肝糖原;乙:纤维素酶;丙:基本单位(单体)都是葡萄糖
D.甲:质粒;乙:目的基因;丙:基本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为有关细胞分裂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无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只发生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
B.②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在数目上具有平行关系
C.②过程有利于维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D.③过程中具有2个细胞周期,精原细胞以②或③的方式增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有关基因转录与翻译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可以在同一场所同时发生
B.都存在碱基A与U配对
C.在细胞增殖、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均会发生
D.发生碱基配对差错均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北潜江天门仙桃高三上期末联考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同学欲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与酶有关的实验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滤纸上分别附有等量过氧化氢酶、Fe3+,可用于探究酶的专一性

B.该装置可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滤纸片进入烧杯液面到浮出液面的时间(t3-t1)来表示

D.该装置不能用于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