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制作洋葱根尖装片过程中,常常染不上色或染色不深,分析主要原因是:( )
A. 解离时间不足
B. 没有充分漂洗,残留有较多盐酸
C. 染色时间不足
D. 湿度过高或过低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 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 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 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用植物细胞杂交方法,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如图1所示,其中①~⑤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育种工作者还利用番茄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如图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过程②之前需用法除去细胞壁。与过程③密切相关的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为。
(2)过程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中有供体的存在,这一特征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内含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为“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倍体植株。
(4)如果形成c的a、b原生质体都来自番茄细胞,那么更简单的得到番茄植株f的处理方法是。
(5)若杂种植株在有丝分裂在过程中,仅保留番茄的染色体而马铃薯的染色体会不断丢失,采用特异性引物对番茄和马铃薯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两亲本的差异性条带,可用于杂种植株的鉴定。图3是用该引物对双亲及4棵再生植株1~4进行PCR扩增的结果。据图判断,再生植株1~4中一定是杂种植株的有(多选)。
(6)图2 Ⅰ过程培育植物体A主要应用了技术。
(7)用红果多室(Yymm)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Ⅱ、Ⅲ有关实验,则Ⅱ过程中,培育植物体B的方法(Ⅱ)称为。植物体C的基因型有。(细胞A为两两融合细胞,写出具体的基因型。)
(8)三种育种得到的植物体A,B,C中一定为纯合体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入细胞
B.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细胞膜结构,即由磷脂分子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嵌入”支架或“漂浮”在支架两侧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叶绿体中的色素都有吸收光能的作用
D.在叶绿体的内膜、类囊体上和基质中含有多种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U形管中间被一种允许水分子和单糖通过,而二糖不能透过的半透膜隔开,现在两侧分别加入0.1mol/L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髙度不变,若向U形管的一侧加入某种微量物质(不影响溶液浓度),使得右侧液面高度上升,那么实验处理最可能是( )
A.在左侧加入麦芽糖酶
B.在左侧加入蔗糖酶
C.在右侧加入麦芽糖酶
D.在右侧加入蔗糖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基因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
A.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研人员为探究某种鲤鱼体色的遗传,做了如下实验:用黑色鲤鱼与红色鲤鱼杂交,F1全为黑鲤,F1自交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鲤鱼体色中的黑色是显性性状
B.鲤鱼的体色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
C.鲤鱼体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F1与隐性亲本杂交,后代中黑鲤与红鲤的比例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的互换是基因重组
B.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C. 仅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 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上的斑纹基因易位于性染色体上,使雌体都有斑纹。再将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雌蚕都有斑纹,雄蚕都无斑纹。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A.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 基因突变 D. 基因重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