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据图分析:1、Ⅰ1和Ⅰ2不患甲病,生了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根据无中生有为显,判断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Ⅰ2不患甲病,所生女儿一定不患甲病,故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2、Ⅰ3和Ⅰ4患乙病,生了个不患乙病的女儿Ⅱ5,根据有中生无为显,判断乙病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亲Ⅰ4患乙病,所生女儿一定患乙病,故乙病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解答 解:(1)据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Ⅱ2只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bb,其父母Ⅰ1和Ⅰ2表现正常,基因型均为Aabb,所生的Ⅱ1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Aabb或AAbb.
(3)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bb,故Ⅱ3的基因型是$\frac{1}{3}$AAbb、$\frac{2}{3}$Aabb;Ⅰ3和Ⅰ4的基因型均是AaBb,故Ⅱ4的基因型是$\frac{1}{3}$AA、$\frac{2}{3}$Aa,$\frac{1}{3}$BB、$\frac{2}{3}$Bb.Ⅱ3和Ⅱ4结婚,生出一个孩子患甲病aa的概率是$\frac{1}{4}$×$\frac{2}{3}$×$\frac{2}{3}$=$\frac{1}{9}$,不患乙病bb的概率是$\frac{1}{3}$×$\frac{2}{3}$=$\frac{1}{3}$,生出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frac{1}{9}$)×$\frac{1}{3}$×$\frac{1}{2}$=$\frac{4}{27}$.
(4)Ⅱ3的基因型是$\frac{1}{3}$AAbb、$\frac{2}{3}$Aabb,Ⅰ1和Ⅰ2的基因型是均是AaBb,故所生Ⅱ5的基因型是$\frac{1}{3}$AAbb、$\frac{2}{3}$Aabb.因此Ⅱ3与Ⅱ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frac{1}{3}$×$\frac{1}{3}$+$\frac{2}{3}$×$\frac{2}{3}$=$\frac{5}{9}$.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 常染色体显性
(2)aabb Aabb或AAbb
(3)$\frac{4}{27}$
(4)$\frac{5}{9}$
点评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33%和17% | B. | 32%和18% | C. | 18%和32% | D. | 17%和3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600个 | |
B. | 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连接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含氮碱基 | |
C. | 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 | |
D. | 该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数目决定其特异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蛋白质是由多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 |
B. | DNA是一切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 |
C. |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种群 | |
D. | RNA通常只有一条链,它的碱基组成与DNA完全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A浓度,无关变量有枝条长度及生长状况,实验温度,NAA处理时间等 | |
B. | 实验中最好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长枝条,用浸泡法处理插条形态学上端,扦插时形态学下端朝下 | |
C. | 本实验中同浓度处理枝条属于重复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
D. | 本实验可以“每组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作为测量指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选用花生检验细胞中有脂肪存在时需要使用显微镜 | |
B. | 由图可知小麦种子中还原糖含量最高 | |
C. | 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加热呈蓝色 | |
D. | 三种干种子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都是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入学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4秋•福建校级期末)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