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下图是生态系统4种成分组成的关系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图中的C是 。
(2)图中,A→B的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B→A的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
(3)图中能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是 和 (填字母)。
(4)A→D的过程中,能量流动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随着 而进行的。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形式进行循环的。
(1)A生产者 分解者 (2)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作用
(3)AD (4)捕食 物质循环 (5)CO2
【解析】
试题分析: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且能量可以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最终被分解者分解,三者产生的CO2可以进入无机环境,故A为生产者,D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B为无机环境。(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A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C是分解者。(2),A→B的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B→A的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3)食物链里面的生物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图中能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是A为生产者,D为消费者,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C分解者。(4)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使上一营养级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下一营养级,因此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是随着物质循环而流动的。(5)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合成有机物,而生物又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到无机环境中,因此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的。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 。
(2)该食物网中,蛇和鼠的关系是_______,食虫鸟和食虫昆虫的关系是 。
(3)在该食物网中,蛇共占有哪几个营养级 。
(4)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图中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 。
(5)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 。
(2)该食物网中,蛇和鼠的关系是_______,食虫鸟和食虫昆虫的关系是 。
(3)在该食物网中,蛇共占有哪几个营养级 。
(4)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图中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 。
(5)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新疆自治区模拟题 题型:读图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当地某一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水稻田中有少量杂草和蝗虫、田鼠等动物。其中蝗虫、田鼠和麻雀以水稻为食,蜘蛛以蝗虫为食,蛙既吃蜘蛛也吃蝗虫,蛇以蛙、田鼠和麻雀为食,鹰吃蛇和麻雀。分析回答:
(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 和 。
(2)蛇在此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若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B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消费者,箭头表示过程。请回答:
C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 F代表的生理过程为 碳循环在非生物的物质能量(D)中的主要形式为
(4)如果想对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_ ____法。
(5)如果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请你向农民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以提高粮食产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碳循环、硫循环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N、S这两种元素与C元素不同,它们属于 元素;
(2)动植物遗体中的含氮有机物被腐生生物分解成的物质是 ;
(3)S在生物体内主要以 存在,培养完成过程⑦的微生物时所用的碳源是 ;
(4)图中标号 所代表的内容能体现出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若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则你认为该标号所示的内容将发生的变化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