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表示某一生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图解与图像。根据图示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A. 甲图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
B. 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
C. 由乙图可判断该生物是雌性动物
D. 丙图与图1的BC段相吻合
【答案】A
【解析】
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细胞分裂的时期和类型,考查了掌握规律应用规律分析问题的能力。
甲图细胞中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都是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没有联会,所以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图1中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成1个,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B正确.
乙图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且不均等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因此该生物是雌性动物,C正确.
丙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一个染色体上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下一个时期将发生着丝点分裂;图1的BC段一个染色体上有两个DNA,C点发生着丝点分裂,所以相吻合,D正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的生长
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从细胞①到细胞②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而形成的,经过Ⅱ、Ⅲ后形成的4种子细胞中,属于变异后特有的子细胞的是________。
(2)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三倍体香蕉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人们用什么技术能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子代? ____。
(3)野生香蕉是二倍体,无法食用,三倍体香蕉可食。由于一种致命真菌使香蕉可能在5年左右濒临灭绝,假若生物学家找到了携带该真菌抗性基因的野生纯合(AA,A代表二倍体香蕉的一个染色体组)香蕉,如何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无子香蕉?请你简要写出遗传育种图解。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 甲图该动物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B. 乙图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
C. 丙图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D. 甲、乙、丙三个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器官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分裂间期,每条染色体都复制,DNA含量加倍
B. 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含量也加倍
C. 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D. 在分裂末期,细胞内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进入两个子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科技活动小组将基因型为AaBb 水稻植株的花粉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 花粉通过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A为单倍体,其特点之一是高度不育
C.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缍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 植株B均为纯种,植株B群体中不发生性状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①-⑦代表各种物质,甲、乙代表两种细胞器。图2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该植物叶片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为了与相应的功能相适应,甲、乙两种细胞器的膜面积都很大。其中甲增加膜面积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____,⑦是______________。
(3)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中,则图1中“⑥→⑤→⑥”的循环能否进行?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图2 中的B点相对应时,图1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达到图2中的 D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