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7.罗汉果甜苷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它分布在罗汉果的果肉、果皮中,种子中不含这种物质,而且有种子的罗汉果口感很差.为了培养无籽罗汉果,科研人员先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罗汉果,诱导其染色体加倍,得到如表所示结果(假设牙尖生长点细胞分裂周期是20小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株或种子数处理时间成活率(%)变异率(%)
滴芽尖生长点法0.05305天1001.28
0.186.424.3
0.274.218.2
(1)该实验的因变量是B个.
A.1          B.2          C.3            D.4
(2)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中,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填具体时期).停止秋水仙素处理后第20h,如果发现1个细胞分裂成为2个细胞,则可以推测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填“已经”或“没有”)加倍.
(3)获得上述理想变异株后,如何培育三倍体无籽罗汉果植株?请简述培育思路.用四倍体罗汉果与二倍体杂交,获得三倍子无籽罗汉果种子,种植罗汉果种子获得植株.
(4)用秋水仙素处理芽尖后绝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加倍,但却发现罗汉果的果肉、果皮中没有罗汉果甜苷.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控制罗汉果甜苷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染色体片断缺失).

分析 1、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因变量是处理植株的成活率和变异率.表中数据表明:用0.1%秋水仙素滴芽尖生长点时,变异率最高.
2、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以用低温诱导的方法,它们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解答 解:(1)根据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因变量是成活率和变异率,因此该实验的因变量有2个.
(2)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是在分裂前期形成的,因此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秋水仙素处理会阻碍细胞分裂,如果停止秋水仙素处理后第20h,发现1个细胞分裂成为2个细胞,则可以推测秋水仙素对该细胞没有发挥作用,则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
(3)获得上述理想变异株后,用四倍体罗汉果与二倍体杂交,获得三倍子无籽罗汉果种子,种植罗汉果种子即可获得三倍体无籽罗汉果植株.
(4)用秋水仙素处理芽尖后绝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加倍,但却发现罗汉果的果肉、果皮中没有罗汉果甜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控制罗汉果甜苷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染色体片断缺失).
故答案为:
(1)B
(2)前期     没有
(3)用四倍体罗汉果与二倍体杂交,获得三倍子无籽罗汉果种子,种植罗汉果种子获得植株
(4)控制罗汉果甜苷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染色体片断缺失)

点评 本题结合数据表格,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尤其是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果蝇(2N=8)的眼色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等位基因(B、b)和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E、e)有关,B基因只对E基因有抑制作用,b基因无此功能(图1).图2为用甲、乙进行的杂交实验.

(1)从图1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自然界中果蝇眼色以红眼和朱砂眼为主,白眼个体极罕见(捕食和躲避天敌的能力很弱),此现象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或进化)的结果.
(2)F2中红眼的基因型有9种.若将F2红眼中的雌(填“雌”或“雄”)性个体,与F2中的白眼个体交配,则子代中白眼个体的比例为$\frac{1}{8}$.
(4)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F1中果蝇精原细胞中基因B、E及等位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中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其原因是基因E与e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或交叉互换).
(5)用适宜强度的超声波处理图3所示成年雄果蝇精巢,能使Ⅱ号染色体E、e基因所在的片段从原染色体上断裂,然后随机结合到X染色体末端.缺少E或e基因的精子不能受精.欲判断该果蝇是否发生变异及变异类型,可根据该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的子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①若子代中红眼雌:朱砂眼雄:白眼雄=2:1:1,则该雄果蝇没发生变异;
②若子代全为红眼雌,则该雄果蝇发生了丙类型突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所示为甘蔗一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也消耗[H]
D.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全部用于合成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紫色、蓝色、白色)由三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别由字母A、a,E、e,F、f表示)控制,下图为基因控制相关物质合成的途径.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有A基因存在时花色为白色,则基因A对基因E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2)选取纯合的白花与紫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为紫花,F2中白花、蓝花、紫花植株的比例为4:3:9,推断图中有色物质I代表紫色(填“蓝色”或“紫色”)物质,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eeff,将F2中的蓝花植株自交,F3中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是$\frac{5}{36}$.
(3)基因型为AAeeff的植株和纯合的蓝花植株杂交,F2植株的表现型与比例为白花:蓝花=13: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据统计,在人的一生中心脏的跳动次数超过30亿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心肌细胞在酶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ATP的合成
B.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因为心肌细胞中含有大量的ATP
C.心脏有节律地收缩、舒张不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
D.内环境中Ca2+、K+等浓度的急剧改变影响心脏的跳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为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某科研小组用黄化豌豆幼苗的茎切段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由图2可知,促进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10-7-10-5mol/L之间
B.图1中,乙烯从M点开始合成,由此可以看出生长素和乙烯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C.图1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图2表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由图1可知,当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中的乙烯含量增高时,生长素可能会失去生理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虫媒病毒,通过伊蚊属蚊子的叮咬进行传播,能够让人患上寨卡病.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是生命系统最基础的结构层次B.病毒是不含细胞结构的生物
C.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D.病毒可在内环境中完成增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均可实现自给自足
D.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艾滋病是一种被称为“世界瘟疫”的传染性疾病.人类对艾滋病目前还没有可以治愈的方法.人类若感染HIV,潜伏期一般为2~10年(如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其主要传播媒介是血液和精液
B.在第一年内,造成HIV的浓度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C.T细胞是在骨髓中分化成熟的细胞,可再增殖分化
D.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在于HIV是RNA病毒,易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