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I.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实验的第一步用“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把“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如图所示,第四步离心后的实验结果说明: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大肠杆菌(或细菌)培养基培养,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或细菌).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是(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上述实验中,不能(填“能”或“不能”)用“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 解:(1)实验的第一步用“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把“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离心后的实验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很强,这说明: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或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或细菌).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在理论上,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因此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因此这将是误差的来源.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因此上述实验中,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
故答案为:
Ⅰ.(1)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大肠杆菌(或细菌)      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或细菌)
Ⅱ.(1)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2)a.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3)DNA是遗传物质
(4)不能  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为了加快优良种牛的繁殖速度,科学家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牛的培育属于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试管牛和克隆牛的培育过程中均用到的工程技术有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克隆牛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促使B牛多排卵的激素一般是促性腺激素.对B牛和D牛要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3)从良种母牛采集的卵母细胞,都需要进行体外培养,其目的是使卵母细胞成熟(或:使卵母细胞获得受精能力);
从良种公牛采集的精子需获能后才能进行受精作用.
(4)在受精的过程中,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是在透明带和卵细胞膜之间有两个极体.
(5)要培育高产奶率的转基因牛,如建立生产生长激素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科学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再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牛的受精卵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能量的用途也不相同
B.需氧型生物的细胞均有线粒体,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C.两者都含磷脂、DNA和多种酶,叶绿体中还有色素
D.含叶绿体的细胞一定含线粒体,但含线粒体的细胞不一定含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结果如图:
实验一实验二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

F1黄色子叶丙 绿色子叶
1:1
P黄色子叶丁

F1 黄色子叶戊 绿色子叶
3:1
(1)在遗传过程中基因Y、y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孟德尔当初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假说-演绎法.
(2)从实验二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的基因组成中杂合子占$\frac{2}{3}$.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原因之一数黄色子叶甲产生对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Y:y=1:1.
(5)欲判断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让戊自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图甲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水稻种子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其体内干物质和呼吸速率变化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有①③(填序号);④表示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图甲中,③过程发生的主要物质变化是[H]与O2结合生成水(ADP+Pi$\stackrel{酶}{→}$ATP),④③过程的重要生理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大量能量.
(3)种子成熟所需要的有机物来自图甲中的过程①②.(填序号)
(4)水稻种子呼吸速率最大的时间是开花后的第20天,此时一天内的水稻总呼吸速率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总光合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青海西宁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青海西宁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温度感觉中枢在

A.小脑

B. 下丘脑

C. 大脑皮层

D.脊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非典病毒和细菌的明显区别,发菜和玉米在细胞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分别是(  )
A.有无细胞膜、有无核膜B.有无细胞质、是否DNA为遗传物质
C.有无细胞结构、有无核膜D.有无细胞壁、有无细胞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请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问题.
(1)如表为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所做的实验.据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植物的种类、植物部位和光质.要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容器标号是1和2 或4和5.
容器部位光质温度(℃)O2增加量
(mL/8小时)
122120
22215
322-10
42280
52210
(2)图1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图中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其中丁(填“甲”、“乙”、“丙”或“丁”)的溶解度最大.四种色素中,甲和乙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图2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的CO2吸收量或产生量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由图可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其中与光合作用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若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约为30℃,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温度为50℃;若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物不能 (能或不能)正常生长.
(4)该植物根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 和线粒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