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8.同位素标记法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各项所选择使用的同位素及相关结论错误的是(  )
同位素应    用
A35S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15N标记DNA分子,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
C14C标记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18O分别标记CO2和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A.AB.BC.CD.D

分析 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 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用15N标记DNA分子,再采用离心方法,可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B正确;
C、用14C标记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CO2→C3→有机物,C正确;
D、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CO2和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史、DNA分子的复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现有4支试管A、B、C、D,先向各试管内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图中所示步骤操作,然后分别用斐林试剂检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有A.
(2)试管A、B形成对照,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3)在加入斐林试剂检验之前,试管D中剩余的物质有水、多肽、淀粉和胃蛋白酶.
(4)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图1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2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①图1分析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 具有类似结构因而能与酶的活性位点相结合.
②图2中代表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乙.当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淋巴因子消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的问题.
图1是某种细胞模式图,图2是部分细胞结构的电镜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就细胞结构而言,图1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填真核/原核).
(2)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图1细胞,可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能观察到的结构出现在图2中的是乙丙丁(填编号).
(3)下列对图1细胞的分析正确的是ABCDF(多选).
A.能固定CO2            B.DNA分子能发生解旋      C.能渗透吸水
D.能合成ATP合成酶      E.DNA分子能发生复制      F.能吸收无机盐
(4)下列对图2中乙图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CD(多选).
A.具有2层磷脂分子             B.是胞内仅有的CO2产生处
C.嵴上存在ATP合成酶           D.是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
(5)细菌细胞仅含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该细胞器是否存在于图2中?若无,则描述该细胞器在细菌细胞内的分布;若有,则指出其在图2的具体分布位置.存在,分布于丁图,附着在内质网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研究背景】微核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直径一般为主核的$\frac{1}{20}$~$\frac{1}{3}$,通常认为是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如图1).根据微核率[微核率=($\frac{微核细胞数}{观测细胞数}$)×100%]可评估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研究目的】根据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微核率,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镉的毒性.
【实验步骤】
(1)将蚕豆种子合理分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溶液萌发生根过程中,不属于实验需控制的因素是D.
A.每组蚕豆的数量        B.温度       C.培养时间        D.侧根的长度
(2)制作蚕豆根尖临时装片,观察计数微核的最佳时期应是A.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3)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表:①是0、②是平均值、③是微核率.
     氯化镉诱发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
组别氯化镉
浓度
(μmol/L)
观测细胞数微核细胞数
装片
1
装片2装片
3
装片
1
装片
2
装片3
1         
25         
310         
420         
550         
6100         
【数据分析】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2.细胞分裂指数是指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
微核率%细胞分裂指数‰微核率细胞分裂指数氯化镉浓度(μmol/L)
(4)当氯化镉浓度为零时,细胞分裂指数约为23‰,这是因为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大.
(5)分析当铬离子浓度达到100μmol/L时,细胞的微核率反而下降的原因是当铬离子浓度达到100时,细胞的有丝分裂被抑制,由于微核形成于有丝分裂后期,故形成的微核会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测得家兔在正常状态下和三种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动脉血压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测量血压可选择在颈动脉和毛细血管等部位
B.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可能使降压反射活动减弱
C.夹闭颈动脉使颈动脉血压下降,心血管中枢兴奋
D.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可能使心率增加,外周阻力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Ⅰ、Ⅱ分别表示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曲线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发生改变
D.如果Ⅱ为最适酶催化条件下的曲线,若改变pH或温度,则b也可能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过度进食已经成为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认为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后,要抵抗这些食物的诱惑将变得困难.为了研究高糖高脂饮食与摄食行为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员分别饲养了两组小鼠,一组小鼠喂食常规鼠粮(正常组),对另一组小鼠提供了24小时不限量的高糖高脂鼠粮,之后再替换回常规鼠粮(高糖组).两天之后,研究人员对正常组和高糖组小鼠做了行为学测试(测试方法和结果如图1、图2):测试的区域分为两半,一半是黑暗区,另一半是光亮区--光亮区的中央放置有高糖高脂鼠粮,小鼠可以通过黑暗区和光亮区之间的通道在两区之间穿梭(注:一般情况,小鼠偏好黑暗环境)     
实验结果显示: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高糖组小鼠为了获得高糖高脂食物更愿意冒险进入光亮区.为了让实验更严谨,需要添加一组对照,即在另设光亮区无高糖高脂食物(无食物)添加情况下,观察比较两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
(2)科学研究发现在小鼠的中脑有腹侧背盖区(VTA )的区域,该区域是享乐性摄食的重要相关脑区.VTA作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控制摄食行为.科学家对两组小鼠进行VTA区域的电镜扫描,发现高糖组小鼠VTA区域兴奋性突触的数量明显增多,意味着短期的高糖高脂刺激可以改变小鼠VTA的结构,当高糖高脂刺激传入VTA区域,使得更多的(兴奋性)递质释放,改变小鼠摄食行为.
(3)小鼠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后产生的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进而降低小鼠的血糖浓度.科学家尝试在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入胰岛素,检测小鼠48小时内进入食物区的次数,实验结果如图3.与对照组结果相比,进入食物区的次数与喂食常规鼠粮的小鼠无明显差异(进入食物区的次数与未注射注入胰岛素喂食高糖鼠粮小鼠差异显著),说明胰岛素能够削弱高糖高脂鼠粮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胰岛素在此实验中的影响,可以增设另外一组实验,你的实验处理是:给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射胰岛素受体的抑制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回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问题.
研究者发现,将玉米的PEPC基因导入水稻后,水稻在高光强下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为研究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增加的机理,将水稻叶片放入叶室中进行系列实验.
实验一:研究者调节25W灯泡与叶室之间的距离,测定不同光强下的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光强低于800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在大于1000μmol•m-2•s-1光强下,两种水稻气孔导度开始下降,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加与二氧化碳供给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值影响相互抵消(或二氧化碳的供应已足够).而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明显增加,推测光合速率增加的原因不是通过气孔导度增加使进入叶片细胞内的CO2量增加.
(2)正常生长的水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此时水稻细胞的叶绿体内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CD(多选)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                       D.NADPH:NADP+比值下降
(3)实验二:向叶室充入N2以提供无CO2的实验条件,在高光强条件下,测得原种水稻和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分别稳定在62μmol/mol和40μmol/mol.此时,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0μmol•m-2•s-1 和0μmol•m-2•s-1,说明在高光强下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释放的CO2较多地被固定(或“同化”).
(4)实验三:研磨水稻叶片,获得酶粗提取液,分离得到水稻叶片中的各种酶蛋白,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中PEPC以及CA(与CO2浓缩有关的酶)含量显著增加.结合实验二的结果进行推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是转入PEPC基因引起CA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使细胞利用低浓度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