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 B. | 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 ||
C. | 生存斗争→用进废退→突变 | D. | 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
分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优胜劣汰)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解答 解: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判断它们的关系是: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各250个 | B. | 各1000个 | C. | 250个和1000个 | D. | 1000个和250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相对表面积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呈正相关 | |
B. | 任何细胞增殖都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 |
C. | 原核细胞的分裂无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属于无丝分裂 | |
D. |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要经过细胞增殖和分化来实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组别 | 表现型 | 高茎红花 | 高茎白花 | 矮茎红花 | 矮茎白花 |
一 |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 627 | 203 | 617 | 212 |
二 |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 | 724 | 750 | 243 | 262 |
三 |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 953 | 317 | 0 | 0 |
四 | 高茎红花×高茎红花 | 925 | 328 | 315 | 108 |
五 | 高茎白花×矮茎红花 | 517 | 523 | 499 | 507 |
A. | 可以同时判断高茎、红花为显性的是第三、四组实验 | |
B. | 第一组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aaDd | |
C. | 每一组杂交后代的纯合子的概率都相同 | |
D. | 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的杂交组合是第五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会使后代
A.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
B.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物质
C.从双亲获得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D.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桑椹胚的各细胞结构功能基本相同 | |
B. | 囊胚期细胞分化是由于遗传物质突变引起的 | |
C. | 囊胚期的细胞出现了细胞分化,但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 | |
D. | 囊胚期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差异不是复制平的差异,而是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引起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抗体可以进人细胞内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 |
B. | 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 |
C. | Rouse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 |
D. |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解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