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精巢(或睾丸)
B、此器官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可达8条,具有2个染色体组的有乙和丙
C、曲线图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的只在AB段中
D、CD段对应于甲、乙、丙、丁中的甲细胞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为精原细胞;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AF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其中AB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CD为有丝分裂后期,EF为有丝分裂末期;F之后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解答: 解:A、根据丙细胞可知该生物为雄性动物,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则此器官应是睾丸(或精巢),A正确;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达8条,图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丁细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乙、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即图中AB段、FG段,C错误;
D、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甲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容易遭环境的淘汰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LDL-受体复合物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
B、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细胞器功能
C、分泌蛋白在图中的合成途径为1→2→4→细胞膜
D、图中信息能够体现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某时期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时为4条
B、基因A在1上,则在3的相同位置可能是基因A
C、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若1为Y染色体,则2为X染色体
D、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巴氏小体不能用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
B、猫的基因型为XAXaY,则观察到的毛皮颜色肯定是橙色
C、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转录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D、不能利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巴氏小体进行染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35S和32P的放射性以及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B、搅拌时间小于1分钟时,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高
C、在实验过程中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D、若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下降,细胞外35S放射性会增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2013年8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突然宣布,新西兰恒天然乳粉检出肉毒杆菌,紧急召回2012年5月生产的所有可能污染的产品.但是肉毒杆菌本身其实没有毒性,其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是能分泌一种毒性很强的蛋白质--肉毒毒素.下面关于肉毒杆菌及肉毒毒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温不影响肉毒毒素的毒性
B、肉毒毒素的分泌必须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C、肉毒杆菌无染色体,只能在分子水平发生可遗传变异
D、肉毒杆菌细胞中的核酸有4种核苷酸、4种碱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幼苗易发生黄叶病,表现为叶片发黄,无光泽.科研人员对黄叶病玉米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图中的甲图表示光照强度对普通型玉米(A)、黄叶病玉米(B)光合作用的影响;乙图表示栽种普通型玉米的大棚一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可知黄叶病玉米光合作用力较弱,光照强度为y时,黄叶病玉米叶绿体内C3的含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普通型玉米;此种光强下每天光照时间必须大于
 
h,黄叶病玉米才能生长.
(2)乙图b点后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过程中
 
阶段先增强所致,c点时大棚中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3)如果大棚内作物由普通型玉米改为黄叶病玉米,乙图中b点将向
 
方移动,e点向
 
方移动.
(4)为了了解黄叶病的发病原因,可利用有机溶剂提取出的叶绿体色素,并用
 
法鉴定黄叶病幼苗叶绿体色素的缺陷,结果发现滤纸条上的第三、四条色素带明显变窄,说明
 
,黄叶病玉米对
 
-光的吸收能力减弱.
(5)玉米黄叶病在幼苗期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随着幼苗的生长黄叶现象也会逐渐消失,且无病虫害现象,由此可推测黄叶病可能是因
 
的缺陷而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也重复了相关实验,并提出了新的问题进行探究.
(1)配制培养基:通常加入
 
以便形成固体培养基.
(2)重复实验:A组实验接种正常R型细菌;B组接种正常S型菌;C组接种加热杀死的S型菌;D组接种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正常的R型菌的混合液.培养结果如下.

(3)实验结论及分析:
①本实验中设置的对照组是
 
,D组出现的S型菌是R型菌变异的结果,该变异类型属于
 
,转化形成的S型菌和野生型S型菌的遗传物质
 
(相同、不相同).
②观察D组实验结果后,有同学提出D组实验的结果出现可能是实验时对S型细菌加热杀死不彻底造成的?根据
 
组实验结果即可否定此假设.
③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出S型菌中存在着某种
 

④艾弗里等人研究发现S型菌中能促使R型菌转化的物质是DNA.兴趣小组同学分析S型菌加热杀死后,S型菌的DNA之所以能进入R型菌,是因为R型菌应处于
 
态.
(4)兴趣小组又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则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