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刚进食后,由于消化道消化吸收,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合格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含量下降;饥饿状态下,血浆中葡萄糖浓度较低,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2、分析题图可知,在饥饿状态下,血浆中葡萄糖浓度逐渐降低,酮体浓度逐渐升高,又知酮体酸性较高,因此酮体增加,会降低血浆的PH,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人体不能进食注射葡萄糖的目的一是满足人体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二是降低血浆中酮体的浓度,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解答 解:(1)由分析可知,正常人在刚进食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而饥饿状态下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因此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升高.
(2)由分析可知,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降低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有利于维持血浆正常的酸碱度.
故答案为:
(1)升高 正常人由于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刚进食后正好相反
(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内环境PH的稳态,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对照组 | 实验组一 | 实验组二 | 实验组三 | 实验组四 | ||
实验处理 | 温度/℃ | 36 | 36 | 36 | 31 | 25 |
相对湿度/% | 17 | 27 | 52 | 52 | 52 | |
实验结果 | 光合速率/mgCO2•dm-2•h-1 | 11.1 | 15.1 | 22.1 | 23.7 | 20.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发生尿崩时,大量水分随尿液排出,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降低 | |
B. | 发生尿崩时,会产生较强的渴觉,以增加饮水 | |
C. | 抗利尿激素在垂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 |
D. | 发生尿崩时,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不可能正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 |
B. | 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 |
C. | 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 |
D. | 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