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组织液增加
B、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C、人长时间运动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是产生渴觉的原因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
分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若内环境失衡,会导致机体病变.
解答: 解:A、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渗出,会引起组织液增多,A正确;
B、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液中存在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的物质--缓冲物质,如HCO3-、HPO42-,B正确;
C、产生渴觉是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给大脑皮层所致,C错误;
D、胰高血糖素能调节血糖含量升高,而升血糖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血糖,这又需要胰岛素的作用.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稳态及一些相关的调节,较为基础,应牢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探究PH值对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用具:烧杯、注射器8支、带有橡皮塞抽去空气的试管4支、干酵母粉、葡萄糖、配制好的pH分别为5、6、7、8的缓冲液.
实验记录:产生2mL气体体积量(以针筒推柄上升的mL数为产气量,如图)所需要的时间如表:
pH pH=5 pH=6 pH=7 pH=8
时间(s) 8 7 6 7.5
实验步骤:
(1)制备酵母葡萄糖培养液:用蒸馏水配制5%葡萄糖溶液100mL,加热促使溶解,冷却到室温(26℃)后,加入10克干酵母粉,放置10min.
(2)
 

(3)
 

(4)
 

(5)观察每支试管上注射器针筒推柄上长2mL时,记录所需要的时间.如表.
实验结论:
 

由实验的数据可知,酵母菌内,酶的最适PH值的范围约为
 

回答问题: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等到葡萄糖溶液冷却后再加入干酵母粉?
 

(2)为什么要用注射器吸取溶液注入试管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够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图中①→③表示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
C、由于A中的个体迁移到B、C地区,A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胡萝卜素缺失突变体.对其叶片进行红光照射,光吸收值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
A、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1条
B、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4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表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Ⅲ一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B、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一4是杂合子
C、Ⅲ一6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的患病概率大于儿子
D、Ⅲ一8与正常女性结婚,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是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蛇处于2个不同的营养级
C、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D、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有三个营养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调节是生物体维持自身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需要能量
B、由于敏感性不同,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C、垂体既能分泌激素,又与下丘脑相联系,所以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生物技术实践】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基因靶向”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基因靶向”技术,指的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通过一定的载体,用设计好的目的基因替代靶基因,从而达到使靶基因功能丧失的目的.借助这一技术,科学家可以用小鼠进行实验,使其体内的某项特定基因丧失功能,以帮助人们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下面是该实验的基本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获得胚胎干细胞(ES细胞).实验一般采用ES细胞作为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这是因为ES细胞具有发育的
 
.举出一例获取ES细胞的常用方法:
 

(2)获取目的基因.
①目的基因是靶基因的同源片段.经过修饰使靶基因的功能改变或丧失,就可获得目的基因.如果要获得活性降低了的X酶蛋白的目的基因,可以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请简述其过程.
 

②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需要通过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的大量拷贝.与体内DNA复制相比,PCR反应体系需加入哪两种特别的物质?
 

(3)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质粒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它所具有的一至多个
 
位点,使目的基因插入其中成为可能,因此常被选作运载体.
(4)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ES细胞,从中筛选出成功发生了同源重组的ES细胞,然后培育出小鼠.
①由ES细胞培育出小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哪些技术手段?
 

②通过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出蛋白质产品,可以确定该小鼠体内是否成功发生了基因的同源重组.请简述这种检测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