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型 | 有芒抗病 | 无芒抗病 | 有芒感病 | 无芒感病 |
个体数目 | 426 | 1260 | 143 | 419 |
分析 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子一代自交后代有芒:无芒=1:3,因此可以判断无芒是显性性状,有芒是隐性性状;抗病:感病=3:1,因此抗病对感病是显性;子二代中无芒抗病:有芒抗病:无芒感病:有芒感病=9:3:3:1,因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表现为无芒抗病.
解答 解:(1)由分析可知,子一代为无芒抗病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有芒和无芒、抗病和感病,因此发生了性状分离;无芒、抗病性状为显性性状.
(2)由分析可知,子二代中,无芒:有芒=3:1、抗病:感病=3:1,因此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无芒抗病:有芒抗病:无芒感病:有芒感病=9:3:3:1,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如果无芒基因型为A、感病基因为B,则F1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中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ABB、AAbb、aaBB、aabb是纯合子,共占$\frac{1}{4}$;能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小麦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占$\frac{1}{16}$.
(4)有芒感病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测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1(无芒抗病):1(有芒抗病):1(无芒感病):1(有芒感病);这一杂交可用于检验 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故答案为:
(1)性状分离 无芒、抗病
(2)无芒:有芒=3:1、抗病:感病=3:1
无芒抗病:有芒抗病:无芒感病:有芒感病=9:3:3:1
(3)$\frac{1}{4}$ $\frac{1}{16}$
(4)无芒抗病:有芒抗病:无芒感病:有芒感病=1:1:1:1 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应用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判断显隐性性状、所遵循的遗传规律,并判断出亲本基因型,结合遗传规律用正推法解答问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 |
B. |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 |
C. |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 |
D. | 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 |
B. |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 |
C. | 蓝藻没有细胞核,有叶绿体 | |
D. | 大肠杆菌有细胞壁,也有核糖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都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 |
B. | 在生物的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 |
C. |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和成对的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 | |
D. | 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一致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 |
B. |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 |
C. | 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 |
D. | DNA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此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B. | 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 |
C. | 标记后的32P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中 | |
D. | 用同位素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利用肝肿瘤组织块制备细胞悬液时,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 | |
B. | 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呼吸 | |
C. | 为了防止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菌的污染,可向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 | |
D. | 在合成培养基中,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可以促进物质循环 | B. | 具有较高的保水效益 | ||
C. | 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D. | 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