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某昆虫进行多次诱变处理,可能使其残翅基因突变为白眼基因
B.发生在小麦根尖内的基因重组比发生在花药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染色体加倍的个体可能不是纯合体
D.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答案】C
【解析】
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狭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如杂交育种是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A、基因突变一般是突变为等位基因,残翅基因和白眼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一般不可能突变为白眼基因,A错误;
B、花药中含有花粉,是植物的生殖细胞,比根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更高,更容易传给后代,B错误;
C、若单倍体幼苗是四倍体(AAaa)产生的,其基因型为Aa、AA、aa,再用秋水仙素加倍可以变成杂合子AAaa(含等位基因的即杂合子),C正确;
D、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D错误。
故选C。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一致的是( )
A.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增加纤维的长度
B.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可以获得无子果实
C.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A.对体温的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
B.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蔗中含有丰富的蔗糖,其水解产物只有一种单糖
B.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是C、H、O、Mg
C.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D.ATP中远离腺苷的两个磷酸基团被水解下来,剩下的结构是构成RNA的一种基本组成单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植物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茎色有紫茎和绿茎两种。花色由基因R、r控制,茎色由基因Y、y控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实验 | 亲本杂交组合 | 子代表现型及所占比例 | |||
红花紫茎 | 红花绿茎 | 白花紫茎 | 白花绿茎 | ||
一 | 白花紫茎X红花紫茎 | 3/8 | 1/8 | 3/8 | 1/8 |
二 | 白花紫茎X白花绿茎 | 1/8 | 1/8 | 3/8 | 3/8 |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两对相对性状中隐性性状分别为____________。控制花色与茎色的这两对基因遵循________定律。
(2)实验一中,亲本为紫茎,后代出现了紫茎和绿茎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亲本红花紫茎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子代中白花紫茎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
(3)实验二中,子代白花绿茎的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欲探究子代中白花紫茎植株的基因型,将其与隐性纯合植株测交,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Rry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肿瘤是21世纪人类最主要的“杀手”,它是一种由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复杂性疾病,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癌变的内在因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
B.减少癌细胞的营养供应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C.所有癌细胞中DNA的含量都相同
D.用化学药剂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使其停留在间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是
A.当抗原进入人体内后通常被抗体消灭
B.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C.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D.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一定引起过敏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