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A、 若如图中a和b分别代表酵母菌和蓝藻,d可以代表原核生物 |
B、 如图能体现酶(c)、蛋白质(a)和固醇类物质(b)的关系 |
C、 如图表示糖类(a)和糖原(b)的关系 |
D、 如图可体现出细胞(c)、高尔基体(a)和线粒体(b)的关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A、后代100%为高茎 |
B、后代100%为矮茎 |
C、后代25%为高茎 |
D、后代50%为矮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B、分别用不同颜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再将这两种细胞融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C、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
D、用35S和32P标记同一噬菌体,可证明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A、1858年,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 |
B、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了生物膜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
C、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
D、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可以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A、含32P的核酸和含35S的蛋白质 |
B、不含32P的核酸和不含32S的蛋白质 |
C、含31P的核酸和不含35S的蛋白质 |
D、不含31P的核酸和含35S的蛋白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A、碳是生物体的核心元素,它总在每种物质结构的中央 |
B、分解脂肪比分解等量糖类物质,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
C、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结构通式如图 |
D、多糖、蛋白质、核酸等形成过程中要脱去一些水分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