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DNA复制时发生错配(如图).若一个DNA片段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
B.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下降
C.这种变化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在细胞核才可发生如图所示的错配

分析 1、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3、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

解答 解:A、若同一条链上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根据DNA半保留复制可知,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有一半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A错误;
B、由图可知,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与腺嘌呤配对,而不是与鸟嘌呤配对,因此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下降,B正确;
C、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属于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C错误;
D、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因此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可发生如图所示的错配,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DNA复制时发生的错配图解,考查基因突变、DNA分子的复制、DNA的分布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的分布;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与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掌握DNA复制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已知某种生物的初级精母细胞有20个四分体,而其体细胞中共有8×109个脱氧核苷酸,假设平均每107个碱基对中有一个基因,该生物的体细胞有n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平均有m个基因,则n与m的值的依次是(  )
A.20.2×105B.40.1×10C.20.1×105D.40.2×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在利用基因工程获得抗虫棉的过程中,为了检验该转基因棉花是否具备抗虫的特性,需要进行基因工程的第四步--(  )
A.获取目的基因B.构建表达载体C.导入受体细胞D.检测与鉴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DNA复制主要发生在间期(填“间期”或“分裂期”).其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填“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由于DNA在复制过程中,边解旋边复制.分别以原来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原则合成新链,所以每个新DNA分子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一半),因此,这种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关于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鲜重不断增加的原因是种子内的有机物含量在不断增加
B.种子萌发过程中根向地生长是由根部生长激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C.大豆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自由水比结合水的比值升高,代谢增强
D.若测得某一时刻种子吸收O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1:3,则此时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示意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请回答:

(1)转录的模板是④(填序号)中的一条链.
(2)翻译的场所是②(填序号),翻译的模板是③(填序号),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是①(填序号),翻译后的产物是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科学家通过对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研究,获得如图所示的囊泡膜与靶膜的融合过程,图中的物质GTP具有与ATP相似的生理功能.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囊泡是由单层膜包裹的膜性结构,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由图可知,只有当囊泡上的V-SNARE与靶膜上的相应受体(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由此说明这样的膜融合过程具有特异性,且需要GTP提供能量.
(3)浆细胞在分泌抗体的过程中,与囊泡运输直接有关的且不含核酸的细胞结构依次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4)下列人体细胞可发生图示过程的是③④(填序号).
①红细胞  ②造血干细胞  ③胰岛细胞  ④唾液腺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如下的实验: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内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分别检测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的24Na+.实验方法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
1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2同上加入某种药物-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没出现24Na+
3同上加入同种药物加入ATP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及其现象可知,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24Na+来源于向枪乌贼细胞内注入的24Na+
(2)由实验2和3可知,24Na+穿过神经细胞膜需要能量.加入的药物抑制了神经细胞的呼吸作用,细胞不能产生ATP.
(3)综合以上实验,可判断24Na+通过神经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果小麦的高秆(A)对矮秆(a)是显性,抗病(B)对不抗病(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题干中信息所示,则小麦种群最多有9种基因型;两亲本杂交,若F1代中高秆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frac{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该F1代中矮秆不抗病植株占比为$\frac{1}{8}$.
(2)现有高秆抗病(AABB)和矮秆不抗病(aabb)的两个小麦品种杂交,F1自交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可用于生产的优良品种所占比例为$\frac{1}{16}$;选择子二代中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自由交配,其后代中可用于生产的优良品种所占比例为$\frac{4}{9}$.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