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组别 | 1 | 2 | 3 | 4 | 5 |
二氯二乙胺 浓度(mg/mL) | 0.1 | 0.2 | 0.3 | 0.4 | 0 |
细胞数目(个/mL) | 320 | 275 | 186 | 96 | 560 |
分析 1、分析题目可知,癌细胞的增殖应在“适宜温度下”或“恒温箱中”才可完成,试管静置时,其内的溶液会出现沉淀,吸取培养液时所得每毫升中细胞的数目不准确,因此应摇匀后再吸取.由表中数据可知,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增殖,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有关;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3、生物因素,如肝炎病毒等.
解答 解:(1)②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5号试管为对照组,故应加入等量生理盐水.
④显微计数法必须用到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统计方格内的细胞数目以确定最适浓度.
⑤分析题目可知,癌细胞的增殖应在“适宜温度下”或“恒温箱中”才可完成;试管静置时,其内的溶液会出现沉淀,吸取培养液时所得每毫升中细胞的数目不准确,因此应摇匀后再吸取.
(2)①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②从图中试验数据可知,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二氯二乙胺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3)①通常能够引起基因改变的因素可能有A紫外线(物理因素)、C肝炎病毒(生物因素)、D煤焦油及其衍生物苯(化学因素)、F尼古丁(化学因素)、H核辐射(物理因素).
②DNA分子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故此类药品作用于癌细胞周期的间期,从而阻止参与DNA分子复制的酶与DNA的相互作用.
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联会后,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由于姐妹染色单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通过复制而来的,若不发生交叉互换基因两两相同,应该是4个荧光点,2种颜色.因此出现第三种颜色应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故答案为:
(1)②等量生理盐水
④血细胞计数板
⑤a.在“冰箱中”应改为在“适宜温度下”或“恒温箱中”b.“从静置的5支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应改为“振荡摇匀后,从5支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
(2)①对照 单一变量
②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二氯二乙胺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3)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A、C、D、F、H
②间
③基因A与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点评 本题结合癌细胞的防治考查了学生试验设计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进行对照试验设计并根据图中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TP、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核糖 | |
B. | 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与双缩脲试剂反应都呈紫色 | |
C. | 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 |
D. | mRNA是翻译的模板,DNA是复制和转录的模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④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
B. | 兴奋由b传到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是b→c | |
C. | 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胞吐释放到内环境 | |
D. | ⑥处的神经冲动会引起神经元a的兴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 B. | 磷脂、生长激素、胰岛素 | ||
C. | 氨基酸、核苷酸、果糖 | D. | 淀粉、半乳糖、糖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③ | D. | ①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基因型 | |
B. | 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 | |
C. | 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 | |
D. | 有丝分裂的细胞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