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科学家用CD4分子(T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修饰的红细胞制成“陷阱细胞”研究艾滋病治疗,输入患者体内可以“引诱”HIV识别、入侵,但不能复制增殖,并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被认为是20世纪瘟疫,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B、选择红细胞作为“陷阱细胞”优势明显:不仅因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众多,能有效竞争性抑制HIV侵染T细胞,而且其寿命短更新快,有利于将掉进“陷阱”的HIV及时随之消亡
C、设计“陷阱细胞”时需要将CD4基因导入早期红细胞中
D、“诱饵”(CD4分子)本身就存在于人体当中,因此输入患者体内这种被修饰的红细胞不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
分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HIV进入人体后攻击的T淋巴细胞,依靠T细胞内的物质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备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所以无法提供HIV增殖所需要的条件,HIV在红细胞内就无法完成复制增殖.HIV识别T细胞,主要是依靠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解答: 解:A、艾滋病属于一种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A正确;
B、选择红细胞是由于其数量众多,能有效竞争性抑制HIV侵染T细胞,而且其寿命短更新快,有利于将掉进“陷阱”的HIV及时随之消亡,B正确;
C、据题意可知,科学家用CD4分子(T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修饰的红细胞制成“陷阱细胞”,只是用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改造,并没有改变红细胞的遗传物质,C错误;
D、由于“诱饵”(CD4分子)本身就存在于人体当中,因此输入患者体内这种被修饰的红细胞不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大多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是(  )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某片段易位,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择高倍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膜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
B、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
D、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0.3g/mL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与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接受刺激发生的电位变化可以发生双向传导
B、②处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
C、③处兴奋的传递速率明显快于①处
D、④为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ATP是细胞内流通着的“能量货币”.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产物蔗糖中的化学能全部来自ATP
B、在叶绿体中,ATP的运动方向由叶绿体的基质到类囊体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能形成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溶于水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②酶都有高效性                 ③酶在37℃环境中催化效率最高
④酶具有多样性            ⑤酶在pH为7的环境中催化效率最高  ⑥蛋白酶能催化淀粉酶水解.
A、②④⑥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处理后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
A、糖蛋白B、磷脂
C、糖脂D、脂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
 

(2)正常情况下,在F2代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率为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
 

(4)某研究小组以F1获得的一组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相交方式
黄粒抗病紫粒抗病黄粒不抗病紫粒不抗病
自交(后代)89830513865
测交(后代)210207139131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畸变,从而使数据偏离正常值.
①你认为
 
同学的判断正确,理由是Fl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
 
的个体,而后代表现型的数量偏离正常值的现象可能是由于
 
引起的.
②为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你的思路是
 
,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