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水稻是生产者,图中共同两条食物链,即水稻→植食昆虫→青蛙→蛇、水稻→鼠→蛇.除水稻外其余均为消费者,蛇属于第三、四营养级,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生产者水稻,鼠和草食昆虫均以水稻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水稻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 解:(1)图中食物网含有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调查农田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如将蛇的食物比例由青蛙:鼠=1:1调整为1:2,水稻生产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该生态系统原来能承载蛇量为X,则水稻生产量为$\frac{1}{2}$X÷10%÷10%÷10%+$\frac{1}{2}$X÷10%÷10%=550X,设后来该生态系统能承载蛇的量为Y,则水稻生产量为$\frac{1}{3}$Y÷10%÷10%÷10%+$\frac{2}{3}$Y÷10%÷10%=400Y,而水稻生产量不变,因此550X=400Y,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蛇的数量是原来的,即Y:X=550÷400=1.375倍.
(3)田鼠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稻田中有群落的垂直结构,无机环境中的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5)蛇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标志重捕法
(2)1.375
(3)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有 光合作用
(5)调节种间关系
点评 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将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 | |
B. | 无论在何种运动强度下,人体肌细胞产生的CO2量总等于O2的消耗量 | |
C. | 酵母菌有氧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前者产生的[H]多 | |
D. |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只有某些病毒才能发生④过程 | |
B. | ①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 |
C. | ①、②、③过程都在细胞核中进行 | |
D. | ②和④过程分别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S基因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 |
B. | S基因在表达时,两条链均做模板 | |
C. | 基因在果蝇的细胞核内,遵循遗传定律 | |
D. | 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于a点所示的结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 | |
B. | 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 | |
C. | ①②③和①④均表示神经调节 | |
D. | 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植物向光性的实验中,测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只要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大于f小于2f | |
B. | 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 | |
C. | 植物向地性的实验中,测得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g,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2f | |
D. |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 |
B. | 使水稻患恶苗病的是赤霉菌的代谢产物,不是赤霉菌本身 | |
C. | 赤霉菌产生的物质使水稻患恶苗病 | |
D. | 上述实验还不能证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给小麦叶片提供C18O2,小麦根细胞中会产生含的18O酒精 | |
B. | 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 |
C. | 给小麦提供18O标记的CO2,验证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
D. | 哺乳动物吸入18O2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含18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且所含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相对发达 | |
B. | 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将其清除 | |
C. | 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 |
D. | B细胞受刺激后能合成并释放淋巴因子同时形成相应的效应B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